数字报
高要宋隆基闸 守护一河两岸近百年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在高要区金渡镇水口社区,屹立着一座已有90余年历史的水闸——宋隆基闸。长期以来,它不仅让宋隆河一带告别了水患,而且有效发挥着蓄水灌溉的功能,让沿岸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严炯明

在高要区金渡镇水口社区,屹立着一座已有90余年历史的水闸——宋隆基闸。长期以来,它不仅让宋隆河一带告别了水患,而且有效发挥着蓄水灌溉的功能,让沿岸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高要区联安围工程管理处工作人员朱景明即将退休,看着“照顾”了29年的宋隆基闸,他内心充满难舍之情。据了解,他从小就和宋隆基闸结下不解之缘,“我从小在金渡镇黄坑村生活,经常过来宋隆基闸这边玩。在它的保护下,宋隆河沿岸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高要宋隆基闸。

高要宋隆基闸。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严炯明

然而,历史上的宋隆河可谓桀骜不驯,时常发生洪涝灾害影响金渡、白土、回龙、蛟塘等沿岸乡镇百姓生产生活。

1925年,曾任广东治河处督办的戴恩赛开始筹建宋隆基闸,由瑞典皇家军队上校柯维廉工程师设计,主体建筑、水泥栏杆、铁梯和闸门钢板等设施所用材料和施工机械全部进口。1927年,宋隆基闸顺利竣工。

建成后的宋隆基闸有效减轻了洪水对沿岸百姓的影响。然而,1938年,它却遭遇了日寇的疯狂扫射。记者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宋隆基闸前,发现其墙体、行人桥和铁栏杆上依稀可见多处弹孔。“村中长辈告诉我们,当时,周边村民合力在它四周架起竹脚手架,外面铺网,保护基闸,让它避免遭遇更大破坏。”朱景明回忆说。

上世纪50年代,宋隆基闸加装电动设备,改变以往依靠人工升降闸门模式,提升了工作效率。上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在基闸旁建设宋隆泵站,遇到洪水时可抽水排洪,让宋隆河沿岸百姓真正告别水患。

此后,宋隆基闸多次抵御洪水侵袭。如1994年的西江特大洪水,当时水位达13.36米,依靠宋隆基闸有效防御,当地安全度汛。不过,宋隆基闸的钢闸身也因此变形。

为保证水闸安全,同时保留宋隆基闸这一历史性建筑,1997年,高要水利局在宋隆基闸外,新建成一座水闸。新闸主要用于抵挡西江洪水,有效保护宋隆基闸结构安全。“1998年,这里也遭遇了洪水,水位接近13米,但是依靠两个水闸,我们得以安全度汛。”朱景明说。

2015年,宋隆基闸经省文物局审批通过,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冬修水利,朱景明就会和同事为宋隆基闸清除锈迹、上油漆、添加机油等,悉心呵护这座年过九旬的水闸。

如今,宋隆基闸依旧用于日常灌溉蓄水控制。同时,不时有周边学校师生或外地参观团前往研学、参观。而朱景明也主动担任讲解员,为他们细细讲述该基闸的历史和故事。

“宋隆基闸养育了我,就算退休后我也会回来探望它。”朱景明站在堤上遥望远处宋隆基闸说,他希望该基闸能长久矗立于此,继续守护一河两岸百姓。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