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明红
访广信古塔、看龙母祖庙、品山歌茶戏……连日来,“岭南文化湾区行——走进肇庆”活动开展,来自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的13名文史专家走进肇庆各地,近距离“触摸”肇庆城市文脉,领略肇庆文化魅力,并为肇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化强市建设建言献策。
三日行,专家收获满满盼未来
10月23日,在肇庆学院临峰厅内,一场探讨肇庆广府之韵的对话正在展开,文史专家们以“广府文化(肇庆)的历史脉络及现实表现”为主题,就肇庆广府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展开深刻讨论。
在此之前,文史专家们先后深入封开县龙皇岛公园、励志新村、县博物馆、广信塔,德庆学宫、悦城龙母庙,端砚博物馆、宋城骑楼街、肇庆市非遗展示馆等地,一路走一路看,深入了解肇庆广府文化家底。
肇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岭南土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诞生了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黎雄才等一大批艺术大家。
近年来,肇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工作,先后建成端砚博物馆、肇庆市非遗展示馆、黎雄才艺术纪念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编纂《肇庆大典》《中国国家人文地理·肇庆》一批书刊,举办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广府文化庙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端砚玉器产业化规模日益壮大,彰显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成效。
“三天的深度考察,让我们一行收获颇丰。”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杨敏认为,此行对大家研究肇庆历史文脉和现实表现很有意义。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大体可分为调查摸底、初步保护、全面保护、深研提质、品牌润心五大阶段,肇庆正处于深研提质向品牌润心过渡的阶段。杨敏表示,希望肇庆可借助更多名家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大力推动肇庆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
要溯源,更要注重现实表现
当前,肇庆市正以创建广府文化(肇庆)生态保护区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持续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8月底,肇庆还印发了《广府文化(肇庆)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推动构建系统性、整体性、活态化地保护广府文化遗产体系。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春雷是肇庆的老朋友。常来肇庆的他认为,只有能放到现在的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肇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更要注重文化遗产的现实表现,使之在当下还能发挥作用,要跳出肇庆看肇庆,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注重呈现本地文化的特点,体现差异性。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宇航提出,文化生态保护区包含两个概念,既要突出“文化”,也要突出“生态”。他认为,肇庆要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突出发展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优势重点发力,扎实推进广府文化(肇庆)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在发言中重点阐述了文化形态的界定。“文化生态保护建设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创新之举。”他介绍,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文化形态应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目前广东共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9个、国家级1个,肇庆应借鉴其他城市经验,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文化形态定位,继而编制好规划纲要,建立管理机构、加大资金投入,有序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工作。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郑楚宣指出,文化即作为观念形态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他认为,创建广府文化(肇庆)生态保护区要注重文化的整体性、主体性,要能被大多数人民群众接受,成为大家的思维共识。
梳理好,做好保护传承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梁如洁祖籍肇庆,上世纪60年代当知青下乡到高要,70年代中期又到肇庆工作。黎雄才是她的老师,此次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画展中,她共有4幅画作展出。“肇庆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这次在老师的故乡,在黎雄才美术馆展览特别有意义。”在她看来,绘画艺术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现实表现手法之一,通过画笔表达欣欣向荣的时代具有重大意义。肇庆岭南美术艺术同样值得好好梳理、研究和弘扬。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陈中秋也对肇庆孔庙、粤剧、采茶戏等印象深刻。“拿粤剧来说,这就是‘角’的艺术,有了名角就有影响力。”他认为,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来,正是因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戏剧的生机在民间,老百姓的力量最大。肇庆粤剧发展一路十分平稳,应该加大对粤剧的保护与传承。”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未来,肇庆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持续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体现肇庆担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