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锂电池火灾和交通事故成两大安全隐患 新国标”有望抑制电动自行车事故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编者按

近日,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征求意见稿出台,聚焦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问题,就限速、电机功率、安全头盔、电气安全、防火性能等制定新的标准。以此为契机,就肇庆本地电动自行车问题,展开系列调查报道,敬请关注。

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逐年增加,引起社会关注。

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逐年增加,引起社会关注。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摄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动自行车已逐渐成为市民群众日常短途出行的重要基础性交通工具。但是,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电动自行车行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引发火灾事故逐年上升,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涉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问题形势严峻,需要社会各方共同重视和破解。

电动自行车事故逐年增加

9月22日凌晨4时许,四会市阳光未来城小区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棚燃起大火,瞬间浓烟滚滚,有住户马上叫醒家人撤离。保安人员用灭火器和消防水尝试扑灭,但未成功,直到消防救援人员到场才将火势扑灭,所幸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起火事件殃及周边数十辆电动自行车。

不久前,在高要区马安社区一厂区门口对面,一名身穿校服的女生骑着电动自行车突然停住,被正在倒车的公交车撞倒,连人带车卷入车底,女生未佩戴安全头盔,情面十分惊险。

记者从市交警支队、市消防救援支队获悉,近年来,我市涉及电动自行车的火灾事故数量在逐年增加,涉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

另据国家消防救援局通报,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2021年是1.8万起,2023年迅速增加到2.5万起;电动自行车火灾在全年较大火灾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5.9%上升到2023年的12.7%。

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增加,与之有关的交通安全风险也增大,主要集中在“一老一小”,“老”即老年人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不戴头盔、不按车道行驶等;而“小”则是一些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和交通意识淡薄,改装车辆,“飙车”“炸街”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交通事故。

锂电池成自燃事故主因

记者走访端州城区多家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发现,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的多为使用锂电池车辆,目前端州城区市场上销售的多为铅蓄电池,但原有的锂电池车辆仍有一定的数量。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超3.5亿辆,主要使用铅蓄电池和锂电池,目前锂电池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5000万辆。

“两个月都卖不出一台锂电池电动自行车。”在端州四路部分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销售人员表示,锂电池比铅蓄电池贵差不多1倍,虽然使用寿命长一些,但安全性不高。而电动自行车发生爆炸火灾的多是使用了锂电池。

一名销售门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锂电池是近几年推出市场,以轻便、可携带上门充电为优势,正迎合了彼时公共场所、小区公共场所等缺乏充电设施的需求,市民可直接手提锂电池进家充电。随着锂电池火灾事故增多,市民意识到锂电池存在的安全隐患,从去年开始,使用锂电池的车辆不“吃香”了,门店也开始转型,减少锂电池车辆的销售。

“由于锂电池价格高,换一个需1400元,不少人在更换电池时,便选择便宜的电池。”该负责人表示,价格低的电池质量就不会太好,容易存在安全隐患。

新国标望抑制事故发生率

与现行标准相比,“新国标”首先是提高防火阻燃性能,完善了电动自行车所用非金属材料的阻燃要求,限制塑料件使用比例。其次是防范非法改装行为,明确了电动自行车控制器、蓄电池、充电器应具有互认协同功能,从技术上增加篡改难度。

为了保障骑行安全,“新国标”优化了电动机额定功率和最高转速的测试方法,最高设计时速不超过25公里,还增加了北斗定位、实时通信功能。此外,为了提升产品实用性,将使用铅蓄电池的整车重量限值由55公斤放宽至63公斤,并且,不再强制安装脚踏骑行装置。

记者暗访发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自行车不少仍预留扩展车载电池的接口和线路,且可通过解码器解码提速。“新国标出台后,厂家就设定好不能解码提速了,所以赶在新国标出台前买,还可以帮你解码提速至40公里至50公里。”一名销售人员向记者暗示。

有业内人士表示,按新国标执行生产销售的电动自行车更安全、更接地气,续航更长,特别是提高了防火阻燃性能的要求,以及推行“一车一池一充一码”,不给非法篡改留空间。而取消了“电动自行车必须具有脚踏骑行功能”这一要求,则采纳了广大消费者的建议,更实用和接地气。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锂电池和充电器的认证公告,从今年10月份开始受理3C认证,到明年11月份,锂电池和充电器这两项产品必须取得强制性认证,未经认证合格一律不得流入市场。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