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明红 实习生 梁倩茹
近日,肇庆市政府正式印发《广府文化(肇庆)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以推动广府文化(肇庆)生态保护区建设,全面加强肇庆文化遗产的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和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构建广府文化传承体系,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和文旅名城。
《规划纲要》分为总则、相关文化概念、广府文化(肇庆)保护传承现状、保护区域与保护要点、保护方法、保护措施、建设路径、保护机制八大章节,是推进广府文化(肇庆)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纲要》提出,广府文化(肇庆)生态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建设理念,坚持人本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共生性原则,以建成类型齐全、传承有序、氛围浓厚的广府文化保护体系。
根据《规划纲要》,肇庆将广府文化(肇庆)生态保护区划分为“一廊两区”,即:以西江文化走廊为主线,以广府文化(肇庆)非遗项目及相关资源分布数量较多且相对集中成片、传统文化生态多样性保持较完整、文化生态环境相对良好、与行政区划分不冲突的10个文化片区为核心区,包括:府城文化片区、端砚文化片区、砚洲岛文化片区、高要春社文化片区、四会玉雕文化片区、广宁武术文化片区、悦城龙母诞文化片区、德庆儒学文化片区、封开广信文化片区、怀集壮瑶文化片区;以各文化片区所在县级行政区域为涵养区,由肇庆市相关部门统一协调管理,各县(市、区)负责具体保护管理工作。核心区与涵养区保护各有侧重,其中核心区重点突出广府文化(肇庆)文化塑造与展示空间的环境营建。
《规划纲要》还提出通过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五种方式,对保护区内非遗和生态环境采取系统保护,并做好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根据广府文化(肇庆)实际情况,对辖区内的非遗项目及其生态环境分地域、分类别、分层次进行系统性保护,重点实施开展调查研究、保护核心片区、保护重点项目、抢救濒危项目、实施分类保护、打造“一县一品”、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宣教推广等8项保护措施,传承弘扬广府文化。
除了核心片区,《规划纲要》针对群众参与度广、经济效益大、艺术价值高的重点非遗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和培育。这十大项目包括端砚制作技艺、鼎湖包公诞、高要春社、四会玉雕、广宁武术、悦城龙母诞、德庆学宫祭孔活动、封开采茶戏、封开山歌及怀集下帅春牛舞。
《规划纲要》明确了广府文化(肇庆)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路径,并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目标与任务。近期(2024—2026年),肇庆重点健全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完成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建设,建立非遗传承传习活动常态机制,打造一批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修复和改善广府文化(肇庆)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入中期(2027—2030年),肇庆将完善非遗管理和协调机制,建设非遗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各级各类综合展示馆、专题展示馆、传习所全面建成,非遗展演活动常态、广泛开展。远期(2031—2035年),肇庆实现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法治化,非遗依存的生态环境显著优化,非遗项目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各项目形成传承人梯队,建成广府文化(肇庆)大数据网络,让优秀文化遗产的精神和智慧融入现代生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