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慈善绿”守护生态美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肇庆市生态保育慈善会是全国首家以“生态保育”命名的慈善会。近年来,该慈善会通过采用地表水生态修复技术,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行志愿者河(湖)长制加强日常监督维护等举措,助力肇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肇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贡献了公益力量。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福钿 实习生 潘韵玲 黄希临

肇庆市生态保育慈善会是全国首家以“生态保育”命名的慈善会。近年来,该慈善会通过采用地表水生态修复技术,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行志愿者河(湖)长制加强日常监督维护等举措,助力肇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肇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贡献了公益力量。

肇庆市生态保育慈善会志愿者在清理七星岩里湖的垃圾。 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摄

肇庆市生态保育慈善会志愿者在清理七星岩里湖的垃圾。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福钿 摄

新技术让浊水变清流

9月8日,记者在七星岩景区的里湖见到,湖水无比清澈,水下的植物和遨游的鱼儿肉眼可见,好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但在多年前,里湖的生态状况并非如此。出现美好的变化,肇庆市生态保育慈善会功不可无,他们创新采用了“5SSK—水下森林氧吧”地表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对里湖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和保育,成效显著。

肇庆市生态保育慈善会常务会长、生态哲学博士吕健告诉记者,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七星岩见到,里湖的湖水浑浊,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蓝绿藻增多,原生沉水植物消亡殆尽,造成水体黑臭。

吕健决定组建一支生态保育义工团,并于2017年成立肇庆市生态保育慈善会,结合其所学和肇庆实际,创建了一套地表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分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保育三个阶段进行治理,希望让里湖恢复“湖水碧如镜”的状态。

“进行生态修复时恰逢冬天,我和专业保育员每天在湖里种植沉水植物,每次干完上岸衣服都已湿透,手也冻得通红甚至皲裂。慈善会里的志愿者经常给我们送来红糖姜水、暖手袋等。”吕健回忆当时感触颇深。历经大半年的努力,里湖水体由浑浊变得清澈,“水下森林”随水摇曳,甚是惊艳,受到市民游客普遍好评。

该慈善会还对肇庆市包公文化园的景观湖进行了生态修复。当时该湖的水体已出现黑臭现象。该慈善会仅用不到半年时间的治理,便呈现出一池碧水,水草、鱼群和谐共生的画面。

此外,肇庆市生态保育慈善会运用“5SSK—水下森林氧吧”地表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相继对高要区禄步镇外坑河等乡镇黑臭河道,以及德庆学宫等景观湖进行了生态修复,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志愿者队伍助力环境变美

在大力进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肇庆市生态保育慈善会还依托志愿者队伍,不断加强肇庆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李永才是该慈善会一名志愿者。他于2017年入会后,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参与生态环境巡查、保护和治理志愿服务。有一次,李永才与家人在端州江滨公园散步,出于习惯,他绕到江边查看一番。“当时发现江边堆积着不少垃圾和死鱼,我立即召集来一群志愿者,共同将垃圾清理干净。当时家人被晾在一边,他们笑我‘环境比家人重要’。”李永才笑着说。

前段时间,李永才不慎摔倒导致左边锁骨断裂,住院治疗7天后便迫不及待出院了,“为的就是参加当时的一场环保志愿活动,和大家一起清理垃圾。”他说。

“80后”的王琼茜自去年成为该慈善会志愿者以来,每场志愿活动基本都参与。今年3月,连续多天的绵绵阴雨,导致七星岩景区部分垃圾未能及时清理。王琼茜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报名,早早赶到现场投入工作。“清理完垃圾后,我的衣服已湿透,冷得瑟瑟发抖。但能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很值得。”

在志愿者的助力下,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市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带动越来越多人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中。

志愿者河(湖)长制筑牢保护防线

近年来,肇庆市生态保育慈善会依托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持续深入全市各村(社区)、景区以及水域附近,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公益活动,探索出了一条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之路。

“我们是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主要针对水、空气、土壤和森林等生态环境,开展生态环境保存、维护和复育公益服务。”吕健介绍,多年来,该慈善会不断凝聚生态治理领域专业力量,创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以提升生态保育能力。

依托志愿者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志愿者河(湖)长制度,同样是该慈善会的有力举措。“我们组建了志愿者河(湖)长队伍,对辖区重点区域进行网格化日常管理,筑牢辖区环境保护防线。”吕健如是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肇庆市生态保育慈善会登记在册的志愿者近4000人,成立至今已开展公益活动超600场次,参与服务的志愿者接近5.5万人次,修复河湖生态面积110万平方米。其参与的生态修复案例,也相继上榜国家级和省级环境保护优秀示范工程、广东省生态修复十大示范案例和生态修复技术奖等,为生态环境保育,作出了有效探索。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