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书痴”罗振生的古籍缘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罗振生大学时期在图书馆工作,当他第一次接触到古籍之后,便深深喜欢上了。“翻阅古籍,感知几千年的故事,仿佛跟哲人对话。”近日,罗振生告诉记者,他在图书馆做了3年的图书管理工作,从古籍中汲取了“营养”,从此与古籍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74岁的罗振生,肇庆市地质中学退休副校长,50多年的岁月里,他爱书、藏书、修书、品书,安顿着一卷卷从时光深处走来的书籍。

罗振生爱好收藏古籍,这是他的部分收藏。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摄

罗振生爱好收藏古籍,这是他的部分收藏。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摄

罗振生1971上大学,就读师范类数学专业,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以前很喜欢看古书,有空就去图书馆。”罗振生说,在接触的古籍越来越多之后,他开始关注古籍的现状,发现留存下来的古籍越来越少,且分散,大多因保护不好而损坏了。有了积蓄后,只要看到市面上有古籍,他都会花钱购买。

“虽然我是数学老师,但不能只会教数学,要博览群书,让自己更有魅力,学生才会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罗振生随手拿起一本古籍展示给记者,“你看这上面的插画多美,都是古人的精心匠作。”他把古籍中看到的人、事、物分享给学生,尤其是历史人物,他们有的擅长文学,有的精通绘画、音乐、政治等,每每都让学生深受吸引。

2000年后,罗振生到全国各地搜罗古籍。如今,家中藏书达5万余册,房间里都是满满当当的古籍,分类排放得整整齐齐,陈旧发黄的页面,诉说着书籍的年代久远。罗振生从书柜里取出古籍时,都是小心翼翼呵护,木板封面和封底将古籍保存得较为完好。有些古籍则用丝绒布包裹起来,无不体现着爱书者的用心。

随着收集回来的书籍增多,其中不乏已经破旧、损坏的古籍,需要进行修补。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2012年,罗振生自费去福建厦门参加了为期40天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学习古籍修复技术。学成归来后,自己开始了古籍修复。、

“我这里现存最古老的是明中后期的书籍,主要是一些药学类和古文书籍。同时,也收藏了一些历史书籍,如清朝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教科书等。”罗振生说,每个年代出版的书籍都不一样,可以从纸质、字体、字形和油墨等来判断。

在收藏古籍和古籍修复方面颇有建树的罗振生,经常被邀请到社区为学生讲述古籍和古籍修复的知识,让更多的下一代从小了解古籍、保护古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古籍,今年,罗振生在肇庆城区的骑楼街开了一间“肇庆里的古籍”书店,免费开放给市民游客参观。“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喜欢古籍,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罗振生说,开放以来,吸引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大学生过来参观,他们对古籍产生浓厚的兴趣。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