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生态养鳖闯出致富路——怀集新农人郭明生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越来越多年轻人怀揣着浓厚的家乡情怀,从城市回到乡村,深深扎根于广袤的农村大地。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陈亦飘 陈本康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越来越多年轻人怀揣着浓厚的家乡情怀,从城市回到乡村,深深扎根于广袤的农村大地。

郭明生是怀集县冷坑镇人,自小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怀。2018年底,在广州奋斗了十多年的他选择回乡发展黄沙鳖养殖。经过6年的努力,郭明生的黄沙鳖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养殖的黄沙鳖从最初3000多只发展到现在30000多只,打造的“雄海金边黄沙鳖”品牌也享誉珠三角。郭明生既实现了人生价值,还带动周边村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郭明生展示生态黄沙鳖。 西江日报通讯员供图

郭明生展示生态黄沙鳖。 通讯员供图

不断“踩坑”,却永不放弃

2019年,肇庆高新区作为怀集县诗洞镇对口帮扶单位,将黄沙鳖养殖作为精准扶贫项目重点推广,需物色项目实施方。郭明生获悉后进行市场考察,发现如今餐桌上很难再寻到过去的野生鳖。只要品质好,原生态鳖不愁销路,他的想法和肇庆高新区帮扶工作队的想法不谋而合。

于是,郭明生立即牵头成立怀集县雄海龟鳖内陆养殖专业合作社,将项目选址在诗洞镇健营村一处风景优美、泉水清澈、阳光充足的大山坳。挖池塘、搞基建,在一片杂草丛生的淤泥地打造出一个个宽阔洁净的鳖池。2019年6月,首批3000多只黄沙鳖运往郭明生的养殖基地,顺利在健营村安家。

万事开头难。2020年初,正当基地发展步入正轨时,受新冠疫情影响,龟鳖销量和价格齐降。坚持还是及时止损?郭明生面临着艰难抉择。

“当时我还是很看好市场行情的,抓住机遇扩大养殖规模。一年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龟鳖市场行情逐渐好转,我们基地首批黄沙鳖上市,先人一步抢占了当时产品空缺的市场。”郭明生感慨道,“快6年了,养殖这条路就是不断‘踩坑’又继续爬起来的过程,作为‘新农人’,一定要保持‘打不死的小强’心态”。

不断学习,从“小白”变成养鳖能手

6年里,郭明生不断学习,跑遍省内外参加养鳖技能培训,还加入怀集县青年企业家商会,广泛结交养鳖的朋友,交流心得、拓展资源、总结经验,摸索出一套原生态、标准化、保安全的养鳖方法,从“小白”成长为养鳖能手。

2022年,怀集县雄海龟鳖内陆养殖项目在第九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青农优品”称号,郭明生也被评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和乡村工匠生产应用(水产养殖技术)助理工程师。

在基地里,记者看到郭明生正提着桶,忙碌于调配独家的饲料,并穿梭在一个个池塘边投放。不一会儿,原本平静的池塘变得热闹起来,许多色泽光亮的黄沙鳖露头抢吃。

“成鳖应该按照鳖的规格大小分池饲养,体重100克的二龄鳖每平方米放养5只、体重约200克的每平方米放养3只、体重在4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养1至2只,产蛋的鳖池要按照1只公鳖配3只母鳖的比例投放,每周检测一次水的酸碱性,适当种植一些水葫芦净化水质。”如今郭明生说起养鳖经验,头头是道。“鳖的生长周期长,一般要经过四年左右才可销售,一年只长一斤左右。”

此外,基地通过购买不同鳖龄的黄沙鳖及其他鳖种,形成多梯度、多样性的产品养殖,满足不同层次市场需求。同时,助推幼鳖自给自足,提高孵化率和存活率,每批次鳖蛋孵化率在八成以上,为怀集黄沙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不断创新,迎来“破茧成蝶”

一直以来,基地采用仿生态山冲水循环养殖模式,更加贴近黄沙鳖在野外自然生长的状态,培育出的黄沙鳖体质健壮、光泽鲜亮、裙边厚大,其品牌逐渐在珠三角市场打响,深受消费者青睐。

2020年,雄海金边黄沙鳖被评为广东省“一村一品”;2022年,“红烧诗洞黄沙鳖”成功入选肇庆十大名菜;2023年,雄海金边黄沙鳖入选“怀集味道”产品名录。

面对日益发展的电商时代,如何保持黄沙鳖产业持续发展,是摆在郭明生面前的又一个新挑战。“自己摸索着拍短视频,学习网店运营知识,在抖音、视频号、朋友圈等广泛宣传,积极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同时,加入佛山顺德—肇庆怀集消费帮扶产业合作联盟,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打响‘雄海金边黄沙鳖’品牌,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郭明生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闯出一片天。

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美味的自养黄沙鳖,郭明生在养殖场旁边创建了龟鳖农家乐,还养起了走地鸡,主打以自养的本地鸡搭配黄沙鳖制成“霸王鳖鸡”套餐。

随着黄沙鳖产业向好发展,郭明生决心扩大发展规模,于2022年建设了冷坑镇黄沙鳖养殖基地。他表示,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以专业养殖龟鳖为发展重点,创办露营、游玩、体验、观光等项目,以乡村生态旅游为发展目标,实行“基地+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着力打造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带动周边群众共享龟鳖养殖的丰硕成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