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将历史元素、非遗文化、古码头等融入街区景致 城市微改造留住文化根和魂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福钿

为给居民群众营造更好的居住环境,擦亮地方人文特色,近年来,我市各地在人居环境改善行动中,持续将微改造与地方特色文化、古建筑等相融合,既进一步提升了地方景致,又为城市留住了文化的根和魂。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个社区,了解其微改造特色及成效。

端州区下黄冈一社区在社区微改造时,打造了端砚制作雕塑小景,吸引了市民群众到场打卡

端州区下黄冈一社区在社区微改造时,打造了端砚制作雕塑小景,吸引了市民群众到场打卡。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福钿 摄

将地方文化融入街巷建设

铺设一新的活力巷道,古色古香的烟火地井,莲藕、肇实等特产墙绘和介绍,用窑炉制砖的生动场景……这是5月24日,记者在端州区城西街道下瑶社区上瑶北正巷看到的场景。

“去年底,我们社区开展新一轮的人居环境整治,将上瑶北正巷作为示范点,进行特色微改造。”下瑶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建民介绍,尽管经过发展,该社区已经城市化,但依然保留着浓厚的砖窑历史、醒狮和农耕文化。

将地方人文特色融入街景建设,是该社区微改造的主要出发点。“为让街景更接地气且受到居民欢迎,我们开展了长达数月的调研走访,不少居民提出,希望能为他们留住历史记忆。”这不禁让张建民及其他社区干部触动,“街景打造,就应该将村史写好,留住乡愁。”

端州区下瑶社区将历史文化融入社区微改造。图为市民在修缮一新的烟火地井景点游玩。

端州区下瑶社区将历史文化融入社区微改造。图为市民在修缮一新的烟火地井景点游玩。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福钿 摄

“砖窑历史、醒狮文化、古井、莲藕和肇实等种植特产,都是伴随着我们成长,且深深镌刻在下瑶居民脑海里的记忆。”张建民举例称,始建于清朝的水井,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水源,而且还是联络大家感情的主要纽带,“以往,大家集聚于井旁,打水洗菜、洗衣服和闲话家常。作为孩童的我们,则跟着家长到此结伴玩耍,好不热闹。”

基于此,在社区微改造过程中,下瑶社区将原本简陋的古水井及其所在的上瑶北正巷重新修缮,打造成别具特色的“烟火地井”打卡点。同时,将社区的农耕文化、醒狮文化、砖窑历史等元素,以特色墙绘进行呈现,既让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也大幅改善了街巷美感。

对于社区的改造,居民们纷纷点赞。“看着这些墙绘和景点,我觉得非常亲切,以往在社区种莲藕和肇实,到水井打水洗衣服等记忆,一点点涌现,改造得好。”80多岁的居民黎林妹高兴地说,如今社区人居环境越来越好,特色景点越来越多,吸引了市民群众到场打卡。

将非遗文化植入街头小景

走进端州区黄岗街道下黄冈一社区白石村,居民们正在家里精心制作端砚。与该情景相契合的,是该村端砚文化村入口附近的制砚雕塑和砚石小景。

“我们村制作端砚已有1300多年历史,端砚制作技艺也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黄冈一社区白石经济社党支部委员李桐炎介绍,村里有着深厚的制砚历史和文化,居民也是在端砚制作的耳濡目染中长大,然而,以往村中却鲜有端砚制作的街头小景,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展示也较少。

近年来,借着人居环境整治等契机,白石村开始进行微改造。除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外,街头小景的打造亦是重中之重。李桐炎说,近年来,该村不仅将村口附近杂草丛生的场所,重新改造建设了砚石开采、端砚雕刻、包公用端砚书写等雕塑小景,而且还将砚石与肇庆名人介绍相结合,打造了砚石展示区,让市民游客进一步了解端砚历史文化。

“平日里,大家都喜欢到村口相聚,聊聊端砚、谈谈制砚技艺等等。”在李桐炎看来,将端砚制作等技艺融入城市微改造中,不仅让市民游客更直观了解端砚文化,而且也提升了当地风貌,让大家更有文化自豪感。

高要区新桥镇长湖村同样将村里微改造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在村中打造了新桥洋篮编织技艺、传统编织及销售场景等特色墙绘以及小景,全面展示了该村洋篮编织特色,为居民留住了乡愁。

端州区城中社区打造了古色古香的中衙巷。图为市民在中衙巷游玩。

端州区城中社区打造了古色古香的中衙巷。图为市民在中衙巷游玩。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福钿 摄

将荒废古码头改造成网红打卡点

复古船票售票窗口、码头灯塔、码头运输场景……走进高要禄步镇圩镇社区,经过微改造的禄步客运码头,已然褪去以往的荒芜,成为别具特色的网红打卡点。

“明清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主要出行的交通工具为红星船,禄步人可在禄步客运码头坐船到达江门、广州和广西梧州等地,码头上经常人来人往,很热闹。”禄步镇副镇长刘嘉敏介绍,镇内有11个码头,其中,只有圩镇社区的客运码头专门从事客运。但后来,伴随着陆路交通的完善、码头客运量减少以及住户外迁,禄步骑楼街逐渐衰落、停运。

为唤起人们的记忆,在社区微改造过程中,禄步镇在对圩镇社区进行微改造时,将荒废已久的客运码头进行了环境亮化提升,并根据以往的客运场景,制作了怀旧照片墙、客运场景墙绘以及其他网红打卡点。去年,该码头改造完成并对外开放,具有复古风格的打卡点,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到场游玩。

端州区城西街道城中社区也将辖区宋朝始建的运粮水渠——中衙巷,融入社区微改造中,由政府出资打造了古色古香的牌坊、艚运水道以及宋文化普及文化墙等等,既让大众全面了解该街巷的历史,又带动其重新焕发活力。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