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粤华 特约记者 刘潜
彩色花窗、石雕装饰、罗马石柱……在高要区白诸镇北岸村,一幢近百年历史的碉楼静静地矗立在村子中。曾经,这座碉楼保护着村民免受匪患之苦,动乱远离后曾一度隐藏在岁月里。如今,它将迎来新使命。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白诸镇积极探索碉楼保育活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
高要区白诸镇北岸村碉楼遗志堂,当地探索活化利用推动文旅发展。记者 潘粤华 摄
“碉楼旁的荷花池正在建护栏,估计这个月底就能完工种上荷花。”近日,记者来到白诸镇北凤村委会下辖的自然村北岸村,北凤村委会委员林腾芳站在碉楼旁介绍,“碉楼有围墙,只有一个侧门进出。我们已经和屋主初步商定要重建正门。如今围墙已打通,等建造方案细化后再进一步建设。”
北岸村碉楼——遗志堂与该镇布院村碉楼利贞堂相距七八公里。据《肇庆市志》人物篇记载,遗志堂于1927年开始建造,花费3年才竣工。建造者黄玉早年在汉阳兵工厂习艺,后来在广州石井开办兵工厂。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带领兵工厂的十几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抗战。
遗志堂高4层半,中西合璧,外国建筑元素与中式建筑元素糅合在一起,自成一体。与其他碉楼一样,遗志堂内既住人又防匪患。走进内堂,只见它的墙壁四周布满用铁板盖住的射击孔。在遗志堂的楼顶四周,每隔几十厘米就有一个可以向外或向下射击的射击孔。
记者留意到,虽已近百年,遗志堂依然保存完好。北凤村九旬老者黄刚进介绍:“遗志堂的罗马石柱、阳台露花、门窗雕饰等建材,都是黄玉花大价钱从意大利等国家进口的,质量很好。”
今年以来,北凤村以镇农房风貌改造提升示范村和培育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为抓手,持续加强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侧重探索碉楼的活化利用,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增加村民收入。
林腾芳说,在镇委镇政府的带领下,北凤村在富、净、绿、美、强、治上下功夫,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房风貌提升工程,大力提升村容村貌,并对村绿化、停车场进行规划,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良好基础。“而北岸村正在开展碉楼广场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将位于主要村道和碉楼周边约40幢农房进行美化。”他说,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遗志堂的旅游价值,为北凤村多元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据了解,北岸村前期投入约150万元用于宜居卫生村建设,主要包括开展村内景观鱼塘护壁及护栏建设,道路硬底化、雨污分流和公厕改造。今年以来,北凤村将继续投入资金用于培育省典型村建设,主要开展农房风貌和碉楼广场周边环境提升,目前已完成40间、约3500平方米农房风貌提升,碉楼广场周边环境也在同步完善,以打造宜居宜游和美乡村。
白诸碉楼是当地一张文旅名片。如何更好地挖掘碉楼潜力?对此,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朝军表示,遗志堂和利贞堂是高要白诸保存完好的两座碉楼,建议抢抓“百千万工程”重大机遇,推动碉楼所在村落纳入“百千万工程”示范项目,联动古村落整体打造示范村;抢抓侨乡工程和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建设机遇,推动建设高要华工纪念馆和高要侨乡非物质文化体验馆;充分挖掘碉楼的过去与现在、西方与本土相融相生的资源特点,打造特色鲜明的中高端民宿,主动融入周边旅游线路,为周边旅游产业提供高质量配套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