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邓正恒
古风音乐派对、国潮说唱、舞龙表演、汉服沉浸式打卡、古风诗词打卡……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端城古风宋韵雅集”2024肇庆七星汉服文化嘉年华活动上,30多项非遗技艺制作项目悉数亮相,吸引了不少游客市民流连观赏。
近年来,肇庆市非遗文化体验馆、肇庆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等系列项目相继“生根发芽”,完善非遗传承体系、加强非遗传播等举措逐一落地见效。然而,面对璀璨非遗,如何将非遗“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已成为非遗“繁花绽放”新期盼。
肇庆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内,摆有大湾红木家具雕刻技艺展示品。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夏紫怡 摄
民间体验馆展现非遗内涵
去年,从事非遗传承工作已逾20年的成雪玲,怀揣一份传承非遗的情结,打造了肇庆市非遗文化体验馆。该馆将非遗与手工艺相结合,以非遗技艺为核心,设计制作传统+现代的非遗文创手工艺品、非遗特色美食,提供非遗手工体验。
“目前,馆内已有端砚制作、传拓技艺、彩绘端砚、裹蒸文化体验、古法造纸、竹编技艺等肇庆非遗体验课程。体验馆与学校合作,共同推进非遗进校园。”在成雪玲看来,不断革新推出体验式非遗课程,是感悟非遗内涵的重要切面。“以端砚制作课程为例,我们会将书法、绘画、文学、实操等元素融为一体,根据年龄层次设计课程难易,让市民群众更立体更直观感受端砚的文化内核。”
虽然课程类别丰富,体验感十足,但现实境遇让成雪玲感到困惑和无奈:部分肇庆人对于本土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意识比较薄弱。如在非遗体验亲子互动中,家长的主动性还需加强。对于本土非遗“失宠”,成雪玲戏称为“本地姜不辣。”
对于上述窘境,作为民间非遗传承力量之一的成雪玲曾深入思考,“为调动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传承,体验馆在丰富课程种类之余,还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创新更多体验模式,吸引不同层面的群体关注这些文化遗珠。”
文化创意产品助非遗传承
非遗往往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让其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的重要课题。去年5月成立的肇庆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成员有肇庆学院、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理工学院等肇庆高校,还有14家文化创意企业,其中7家企业文创产品与非遗有关。
该研究院的建设初衷,便是扩大政府与高校、文化企业和创新创业个体的合作空间,推进政、校、企务实合作与资源整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特色手账本、创意贴纸、端砚挂坠……走进肇庆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摆满货架。在一处显眼位置,“文山乃鲤养殖与烹饪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文山乃鲤鱼干分外引人注目。这种将非遗文化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特色产品,颇受市场欢迎。
“在线上销售、有肇庆非遗元素的手账本、创意贴纸等文创产品同样受欢迎,网店日均交易人流量达400人次。”作为投资者,肇庆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负责人朱云初认为,仅靠非遗文创产品很难广泛且深入传播非遗,如果没有更灵活更直接的参与方式,非遗传承难免流于形式。
为此,朱云初今年计划在研究院的基础上,打造非遗主题体验公园,项目共有10个聚落。如雕刻竞技聚落,包括端砚制作、四会玉雕、鼎湖根雕等;拓印竞技聚落,如传拓技艺、古法造纸、木版年画等;编织竞技聚落,如金渡花席、洋篮编织、扎花灯、广宁剪纸等。
“如此一来,参与非遗传承和传播,能从看热闹向看门道转变,深度体验读懂非遗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朱云初说道。
业界盼更多社会力量加入
截至2023年,肇庆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省级29项、市级90项、县级238项,建有肇庆市非遗展示馆、肇庆美术馆、端砚博物馆、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图书馆非遗馆、肇庆市文宝斋翡翠博物馆等场馆。
近年来,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市文化馆在非遗确认、立档,促进非遗广泛传播,完善非遗传承体系,促进农文旅融合,推动非遗“双创”等方面持续发力。
要实现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们对非遗的兴趣从远观向近距离欣赏、加入、传承转变,仅靠单一力量并不现实。在市文化馆馆长赵金强看来,民间非遗传承是拓展地方非遗发展空间的重要力量。
面对当前肇庆非遗传承中出现的活化利用率低、实用性不强等困难,对于社会力量的涌入支持,赵金强乐见其成。他以四会古法造纸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建设古法造纸非遗工坊、传统工艺与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站等,推动古法造纸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深度打造“非遗+研学”“非遗+乡村振兴旅游”目的地,产业赋能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社会力量加入拓宽非遗传承面,非遗活态传承的形式才能更丰富更立体。”赵金强说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