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在党纪学习教育中增强道德定力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陈睿

道德高尚是党员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和行动,增强道德定力,自觉抵制错误、腐朽思想侵蚀,保持清正廉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古往今来,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梳理近些年查处的案例,不少通报中都指出“道德败坏”的问题。事实表明,领导干部如果在道德上出了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也必然违纪违法。现实也一再证明,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道德定力强的人往往能够坚定地越过陷阱,道德定力缺失的人就非常容易被这道门槛绊倒。

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长期存在,如何应对诸多挑战和各种各样的诱惑,考验着每一名党员干部的道德定力。道德定力是一种在道德上坚定不移的行为能力,是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的能力,是能够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慎独慎微、心存敬畏的能力,是在面对诱惑或身处困境时依然坚守道德底线的能力。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对于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道德操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永远不能忘记入党时所作的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慎微慎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一方面,党员干部要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道德模范的风范和魅力,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基因;深入学习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汲取道德力量。时时检省自己,善于“反省”和“慎独”,坚持初心底色,及时纠正偏差。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增强道德定力。严肃、规范、制度化的民主生活、组织生活等党内生活,有利于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地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相互提醒、相互启发,及时发现自身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利于党组织及时掌握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党员干部的道德操守,不是体现在嘴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现实中,有的人“道而不得”,虽然谈起道德头头是道,却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把道德要求内化为行为准则;有的人“得而不定”,虽然考虑到道德要求,却不是想办法、作决定时的关键因素,“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有的人“定而无力”,真正遇到困难挑战、诱惑考验时,轻易动摇退缩、丧失底线。党员干部要坚决避免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现象,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践、上升为内在约束。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把党的初心使命转化为价值标准,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最高追求,在无人时细微处严格自律,在歪风邪气前明辨是非,在诱惑考验中严守规矩,自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

党员干部要通过党纪学习教育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不断增强道德定力。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