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多地良策妙用让古村落“活”起来 深耕“古”资源 “老树”开新花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肇庆有200多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村落。黎槎村、古蓬村、扶利村、杨池村、金林村……一大批古村或藏于山野林地,或毗邻江河湖泊,或具唐宋遗风,或有明清神韵。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对它们进行活化利用,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日前,记者走访部分古村落,探寻它们的活化经验。

高要区回龙镇黎槎村将文旅发展与古村活化有机融合,让古村焕发新光彩。

高要区回龙镇黎槎村将文旅发展与古村活化有机融合,让古村焕发新光彩。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严炯明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肇庆有200多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村落。黎槎村、古蓬村、扶利村、杨池村、金林村……一大批古村或藏于山野林地,或毗邻江河湖泊,或具唐宋遗风,或有明清神韵。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对它们进行活化利用,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日前,记者走访部分古村落,探寻它们的活化经验。

黎槎村:引进企业整体保护和开发

“广东首批古村落”“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录”……如今的高要区回龙镇黎槎古村闻名遐迩,但在昔日,这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村落。

回想起黎槎古村闻名之路,黎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蔡庆华表示,一切缘起一张照片。2006年,一名肇庆摄影家带来了黎槎村照片,并表示村落形似八卦,十分有特色。一言惊醒梦中人,何不将古村进行旅游开发?

可是,旅游开发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村中缺乏资金。同年,当地决定引入旅游开发公司进行投资开发,实行收益与村里分成。该公司在省内外推广宣传,拉来一车车旅行团前来游玩,成功让黎槎古村热闹起来。“旅游让古村红了,也带动村民就业和收入增加。”蔡庆华说,“村民对古建筑保护、修复的积极性更高了。”

2017年,肇庆市龙鑫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接手黎槎古村运营工作,每年给予20余万元固定租金。随后,该公司对景区内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顺应潮流借助抖音等线上平台推广古村。

创建国家3A级景区,也是当地政府与旅游公司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龙鑫公司投资打造游客接待中心、装点儒教园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有效配合景区创建工作。“整体氛围营造和保护遵循的原则,就是不破坏古村整体景观。”公司总经理何恺恩跟记者讲道。

2021年,黎槎古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去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不过,何恺恩坦言,在旅游市场选择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黎槎古村需要更好地与周边景区进行联动,提供更多旅游体验,走好自己发展之路,“这需要政府和我们共同去谋划、推进。”

古蓬村:修旧如旧升级功能

广府风格的镬耳山墙连片延伸,古祠堂里雕梁画栋,德庆县永丰镇古蓬村保存着300多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肇庆地区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祠堂群。如今,借着乡村振兴东风,古蓬村驶上了活化利用的快车道。

2022年,当地政府为古村落铺设了鹅卵石村道,建设了下水道,并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楼进行保护修缮。但由于古蓬村古建筑众多,修缮成本高,用于修缮的资金不足,导致不少建筑存在瓦顶残破、杂草丛生、油漆脱落等问题。相关部门综合考量,决定现阶段先对其中一间基础较好的古建筑——宜遐书室进行修缮升级。

据悉,修缮工程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主要修缮宜遐书室的内墙、地砖、瓦片、柱子,购置仿古书桌、椅子、书柜、空调、壁灯等,可作为社区书院使用,如举办开笔礼、奖学助学典礼、家风家训教育、会议。古代书室增添现代化设备,既活化了古建筑,也满足了当地村民精神文化需求。

“前期筹备工作基本完成,计划本月开始修缮工程。”永丰镇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永丰镇党委副书记罗超志介绍,永丰镇将加强对古蓬村落的保护与修复,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修缮资金;在古蓬村增加一批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村落标识牌、安装音响设备和文旅宣传牌,大力发展文旅,让古村活化的同时造福当地村民。

扶利村:改造古宅传承“非遗”

扶利村位于四会市贞山街道白龙村里,其所在片区古时称“邓村”。村中“师古法千年造纸,颂新风百代崇文”的对联道出了其作为肇庆历史文化名村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2007年,邓村古法造纸传统手工技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虽然有了省级非遗“家底”,扶利村作为传统古村落的活化利用却显得沉寂。直到2017年,扶利村借着新农村建设契机,将古村活化与民俗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开发利用。

走进扶利村,一眼就能看到一片水塘上架着的木制水车。水塘旁的老屋墙面上绘着蔡伦造纸工序。墙绘加上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顿感古韵悠悠。

提到扶利村,不得不提村里的张氏大宅。张氏大宅是四会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由主屋和炮楼组成,之前多年空置。

“大宅空置有点可惜,村里想着不如利用起来,打造成民俗文化传承载体。”白龙村“两委”委员谭庆娟回忆,为此,大宅被改造成“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展馆,内含造纸展览馆、村史馆、农耕馆、图书馆等4个功能室,全方位展示当地古法造纸文化。不少中小学校把展馆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定期组织师生参观游览。

村中也建起了非遗造纸工场,非遗传承人亲身演绎古法造纸手艺,吸引无数游客观摩。不少游人特别是珠三角和海外游人还争着学做抄纸,一试为快。

四会正全力打造四会古邑绥江碧道画廊,扶利村是其中一个节点。谭庆娟表示,村里要把握这个机遇,进一步完善文旅设施,推广民间古法造纸的独特魅力,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让古村绽放新光彩。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