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永新
去年8月,首届肇庆环星湖蓝带啤酒嘉年华在牌坊广场举行,其中数百架无人机上演了视觉大秀,让观众过足了眼瘾。如今,无人机已由航模玩具向消费级、工业级民用无人机转变,应用于农业植保、电力巡线、应急救援等场景,低空经济产业已渗透到肇庆百业百态中,引导了低空经济“腾飞”。
肇庆市新一心农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操作无人机施肥作业。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永新 摄
一台农用无人机能抵20个人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肇庆部分较具规模的农业公司,都购置有植保无人机,在供本公司使用的同时,也为其他种植户提供服务,在推动我市农业机械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4月8日清早,在高要区南岸街道马安社区新江二村,肇庆市新一心农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彭昭伟正在操作植保无人机,为当地数百亩水稻进行施肥作业。
记者看到,无人机装上调配好的水剂后,飞一个来回约10分钟,就完成了约10亩水稻的喷洒作业。期间包括灌装、换电池等,前后仅3个多小时,彭昭伟就为该村种粮大户李永洪的150亩水稻完成了施肥。
李永洪为彭昭伟支付了1500元喷洒费用后还很高兴。“以前请人工喷洒,每人每天仅完成10多亩,日工200元,总支出超过3000元,如今省了一半,而且喷洒更精准、全面、环保。”
早在10年前,肇庆市一心农业有限公司就使用植保无人机作业,除了服务本公司,也为周边种植户提供服务,至今拥有近20台各类无人机,累计作业面积超过200万亩,产生的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
四会市禾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嘉丽介绍,他们自有及托管的水稻等作物过万亩,以前喷药、施肥、播种等依靠人工,支出大、效率低,前两年公司开始用上植保无人机,“一台无人机能抵上20个人的劳力,不仅节省经济成本,还极大地提升了作业效率。”
如今,该公司已拥有各类植保无人机18台,除了水稻,还用于蔬菜、果树等。“去年作业面积过万亩,产生的经济效益达30多万元。”张嘉丽说。
肇庆供电局工作人员用无人机巡视输电线路。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永新 摄
无人机巡逻更便捷高效
近日,广东电网肇庆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智能作业班的代宇和同事一起,对羚羊山一带的输电线路进行例行检查。不同以往的爬山涉水,他就站在山脚下,熟练地操纵无人机,对山上的输电线路进行巡查。“相对于人工巡视,效率提高6倍以上。”代宇说。
据了解,肇庆属于山区,90%以上的输电杆塔处在山上,塔间跨越大,依靠人工巡视耗时耗力。从2016年开始,肇庆供电局使用无人机巡视,节省了人工成本,效率提升了数倍。后来还推广到配电线路、变电站的运维场景等。目前,该局无人机巡视覆盖的输电线路里程达4700公里,配电线路11500公里,全市90座户外变电站实现了无人机巡视全覆盖。
进入清明后,在北岭山林场工作的严健辉,每天操作无人机,对北岭山、羚羊山、龟顶山等进行空中巡视,并启动机器上的喊话功能,对入山扫墓、踏青的市民进行提醒,预防违规用火。
“以前将十几个护林员‘撒’到山里巡查,效率未必抵得上一台无人机,节省了很多人力和经济成本。”严健辉说,这种无人机还具备热成像等功能,对于林业资源勘查、火情观察和指挥救援等,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肇明高速项目部于2021年使用了无人机,主要用于前期征地青苗农作物补偿依据拍摄,项目防汛方案以及技术方案提供现场实体依据等。“我们每周都会机巡项目进展,将视频传给总部,他们更直观地了解情况,作出指挥调度,可以说便捷、高效、实用。”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无人机企业发力创新
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力,则是无人机产业腾飞的内因。近日,记者在肇庆凌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技术人员正忙于无人机的设计、制作、安装等,一台台大小不一的无人机陆续完成安装,准备交付客户。“现在使用无人机的用户越来越多,订单都接不过来。”公司负责人孔凌说。
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起初生产小型无人机,范围局限,后来逐渐普及到林业、海洋、交通、工业等领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他们研发生产的第一个产品飞龙2160航测无人机,成为了行业标杆,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随着公司技术研发不断深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快速生产技术得到突破,机器更轻便,载重量更大。现在又研发了多款中型和大型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主要应用于空中物流运输、应急救援、空中监视巡检等领域。
位于鼎湖区的科比特航空科技(广东)有限公司,2015年生产了第一架警用无人机,接着又生产氢燃料无人机、无人机指挥系统等,如今已成为国际领先的工业级无人机企业。
同时,该公司牵头制定了多项无人机国际标准,引领了国际工业级无人机行业标准制定。公司每年以数倍营收增长而抢先占有市场份额,成为工业级无人机龙头企业。
利用机器和技术优势,该公司积极协助肇庆处理各个事务,如山火扑救、防疫、安保、公安消防、应急等,战果累累,贡献很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