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夏紫怡
在广袤乡村,年轻的他们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直播变成新农活。无数扎根于大山的有志青年有了新的身份——“新农人”。2023年,鼎湖区获认定“新农人”经营主体13家,其中,年营业额3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3家,联农带农7900多户。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越来越多“新农人”活跃在农村创业创新的大舞台上,为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推动肇实加工自动化
陈满洪是沙浦镇沙二村人,从他太爷爷那一辈就开始种肇实,他是第四代“肇实人”。创业赚到“第一桶金”后,他决定返乡,成立广东浦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肇实经营之路。
那时沙浦是全省比较有名的肇实加工集散基地,但后来肇实产业出现萎缩,很多农民选择了养鱼,肇实加工存在不成规模、经营方式传统等问题。
“新农人”陈满洪在展示肇实。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甘婉怡 摄
“约10年前外省芡实(和肇实相似)流入,价格低廉,让肇实受到很大冲击。”陈满洪意识到危机逼近,“只有不断发展和推广,才能永葆产业长青。”他把关于发展肇实产业的想法说出来,当地政府十分支持,搭建平台组织农民一起来学习交流技术和经验、改进生产线。
“我们的生产线以前靠人工操作,现在用上新的生产线后,以前需要15人来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1个人来操作。”陈满洪介绍,以前每月生产五六十吨,现在每月可以生产五百多吨。陈满洪发现,周边同行也开始与时俱进,纷纷改善生产线,逐步取代传统“老把式”的手工运作,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如今,随着本地肇实产能优化和产品优势愈发显现,产业发展也迎来了瓶颈期,如何让过剩的产能延伸转化为更丰富的经济效益,作为鼎湖区去年评定“新农人”经营主体,陈满洪已有满心主意:“今年我们重点集中在农文旅发展方向上,同时不断创新研发肇实米粉、肇实茶、肇实酥饼等产品,增加肇实附加值。”
电商团队联农带农共致富
一部智能手机、一台补光灯,简单的设备加上优质的农产品,“电商+直播+农特产品”这个新兴业态便在农村火了起来。直播间里,同为“新农人”经营主体广东皇礼诚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林海婷,正在滔滔不绝介绍着当地裹蒸、剑花、肇实、笋干等本地农副产品。而今年的变化则是,这些富有“肇庆风味”的农副产品,正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发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2016年,林海婷成立广东皇礼诚实业有限公司,并逐渐发展一支基本为90后的年轻团队。她大胆运用电商销售,将供给市场限定为城市小区,打通供应链各环节,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同时,积极利用互联网实现产品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融合,入驻天猫、淘宝等近20个电商平台,实现本地农副产品直播带货销售。
“新农人”林海婷与团队研究产品设计。 受访者供图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林海婷留意到,鼎湖本地很多农户都有种植冬叶,但只管埋头种不懂卖的农户也不在少数,遇到滞销困境,更是无从下手。“我们公司生产裹蒸也需要大量的冬叶,于是我们深入田间地头,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为其兜底,确保农户旱涝保收。”林海婷介绍,目前,该公司与肇庆本土近200户冬叶种植户形成长期合作。
此外,该公司还提供优质种源、技术扶持、订单回收等服务,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带动1000多户农户增收,为推动具有肇庆农产品产业发展贡献了新农人的力量。
技术+服务助力“新农人”
开展“三农”人才技术服务、优化结构建强“新农人”队伍、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去年以来,鼎湖区为了助力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兴农人”,不断从技术帮扶、服务保障、优化结构等方面加足马力,让这批现代农业建设主力军挖潜力、扬长处。
以技术帮扶为例,去年3月,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团队,鼎湖区在沙浦镇人才驿站开展首场“新农人”培训班,提高农户水产病害防治技术水平。与此同时,鼎湖区还选派拥有丰富农业科技经验的乡村科技特派员,驻镇帮扶四个镇街,积极开展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等“三农”科技服务。其中,科技特派员在凤凰镇先后推广了优质水果玉米育苗移植等4种新技术,还推广优质水稻等5类新品种,为凤凰镇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鼎湖区农业农村局介绍,为了壮大新农人队伍,该区有序开展新农人认定登记工作,2023年,新增认定登记肇庆市“新农人”个体120人,其中,中共党员40人,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此基础上,鼎湖区还着重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