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推动镇村产业发展,提升公共基础设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驻镇帮镇扶村的“肇庆故事”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福钿

日前,肇庆市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发布,40个集体、80名个人榜上有名。自2021年启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以来,我市各帮扶单位及个人通过对口帮扶,不断统筹镇村产业发展,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有力汇聚起乡村振兴新动能。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帮扶干部,了解他们驻镇帮镇扶村的故事。

驻鼎湖区凤凰镇帮扶工作队队长练毅:精准帮扶办好民生实事

练毅是市民政局派驻干部,也是驻鼎湖区凤凰镇帮扶工作队队长。他结合十余年扶贫工作经验,率队员不断创新帮扶模式,办好群众“急难愁盼”实事。

练毅(右一)向种植户了解新品种黄瓜试种生长情况。

练毅(右一)向种植户了解新品种黄瓜试种生长情况。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福钿 摄

据了解,2017年,冼阿姨的儿子因脑出血做手术,导致肢体和言语一级残疾,长期靠她照料。走访了解到该家庭情况后,练毅忧心忡忡,立即向市民政局等帮扶单位汇报落实帮扶政策,组织社工和爱心志愿者上门慰问及提供日常帮助,令冼阿姨感激不已。

“凤凰镇共有10个村(社区),但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练毅告诉记者,为了带动留守妇女就业,其所在工作队经深入调研,决定创建鼎湖区首个留守妇女创业基地,全面整合辖区人力、土地等资源,给驻点乡村留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增产增收的出路。

同时,他结合“山水凤凰彩虹画廊”乡村振兴风貌带精品段建设,协助当地政府牵头创建了菌类研学基地,统筹指导村民发展围炉煮茶、农家乐餐馆和精品民宿等项目,不仅有效带动村民就业,而且还推动“新农人”返乡创业,助力凤凰镇从“纯农业”到“农文旅”,从“山坑水”到“致富水”,从“卖木材”到“卖风景”融合发展。如今,凤凰镇已成为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特色镇,获得了全国特色小镇、广东省旅游特色镇等称号。

练毅还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依托帮扶单位行业资源,为凤凰镇“一老一少”和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适残化改造,助力8个村(社区)建设或完善养老服务中心配套,受到当地群众一致赞赏。

驻怀集县坳仔镇帮扶工作队队长叶沃森:提升基础设施助力乡村发展

叶沃森是市人民检察院法警支队副支队长,也是驻怀集县坳仔镇帮扶工作队队长。帮扶过程中,他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提升了公共基础设施,助力当地产业发展等。

“刚到坳仔镇时,我发现当地有部分村道仍是泥沙路,甚至出现路面下陷等现象,以茶秆竹种植为主的部分山头林道狭窄,不利于群众出行及产业发展。”叶沃森介绍,以渡头村、美南村、七甲村共同村道九婆坪入口为例,该村道修建于2006年。由于长期受河水冲击影响,近年来逐渐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导致路面下陷,村道下方严重塌方,不利于群众出行。

“一直以来,群众对重修该道路的呼声较高,但因工程款相对高,修路一事不得不搁置。”叶沃森回忆道。

路通则财通。为解决问题,他多次召集相关村委会工作人员商议解决之道,摸底各村委会能筹集到的资金。同时,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向各帮扶单位及上级争取资金。经多方通力协作,仅用三个月时间,该条村道改造工作已全部完成,受到周边群众的点赞。

据了解,近三年,叶沃森通过争取帮扶单位以及有关部门支持,相继帮助大同村、鱼南村、鱼北村等8个村委会,完成了多条村道的硬底化及照明工程建设,并协助以茶秆竹种植为生的部分乡村建设林道约30公里,有效促进当地茶秆竹发展,推动石巷养鱼场(林道)、黄金菇种植产业、莲子产业等产业项目落地。

驻四会市罗源镇帮扶工作队副队长高俊杰:发展产业增强“造血”能力

高俊杰是市气象局突发中心副主任,也是驻四会市罗源镇帮扶工作队副队长。自2021年6月到罗源镇驻点以来,他与工作队其他成员积极撬动各方资源,助力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有力带动了乡村振兴、村民致富。

“刚到罗源镇,我足足花了大半个月走遍全镇各村(社区),了解当地的经济、基础设施等现状和困难。”高俊杰透露,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镇里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导致撂荒地多,农业发展难以突破,为乡村振兴带来难题。

如何打破罗源镇乡村劳动力不足、撂荒地多等问题,带动乡村稳定发展?“我们挨家挨户走访发现,不少留守老人普遍想耕种,无奈年纪普遍大,精力有限。”结合群众呼声,高俊杰决定在罗源镇成立四会市首个农机服务合作社,引进拖拉机及耕作机,解决农户的犁田耙地以及农作物运输困难;全面开展农田水利管网疏通清淤工作,确保农田灌溉用水畅通,大大带动当地撂荒地复垦复耕。

高俊杰还依托市气象局等帮扶单位资源优势,在罗源镇洞心村推进气象应急预警预报系统建设,解决农户“靠天吃饭”的“急难愁盼”,助力农业生产。

在高俊杰及工作队的努力下,罗源镇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以洞心村为例,该村发展了5个产业项目,包括蔬菜种植、“中华竹稻”种植、红旗砖厂升级改造等项目,并成功助推“中华竹稻”打响品牌,实现产销一体化发展,为乡村及村民带来稳定收益和租金收入。

据统计,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罗源镇各村(社区)“造血”能力不断增强,集体经济收入从以往普遍不足5万元,发展至如今全部超过10万元。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