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会市江谷镇钟家村,种粮大户张嘉丽查看秧苗生长情况。杨永新摄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永新
阳春三月,肇庆大地拉开了农忙的序幕。
四会市地豆镇的张嘉丽也忙碌起来。这名95后的新农人,大学毕业后没有进城工作,却选择了与水稻为伴,天天和泥水打交道。从开始试种几分地,扩展至现在的两千余亩,成了肇庆种粮大户,并成立了四会市禾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固定工人及技术人员数十人。此外,她还托管着四会市过万亩水稻,将万余亩撂荒地变成了良田,年年好收成。“趁着好春光,耙田插秧正当时。”她说。
在四会市江谷镇钟家村广袤的田野,隆隆的机械声在上空回荡。张嘉丽正在田间指挥工人耙田整地,泥土的芬芳洒满了她的衣裤。这里有她承包的数百亩水稻,田里茂盛的紫云英等植物,被机械翻转后埋入泥土,发酵后就变成环保的植物肥料,孕育出来的稻米更生态、环保。
“我今年耕种水稻2300多亩,目前备耕环节已接近尾声。再过几天,将全面进入插秧阶段,争取在4月6日前全部完成插种。”对于目前的进展,张嘉丽十分满意。
不远处,一垄垄绿油油的秧苗,散发着春天的芳香,正等待主人将它们移植到水田,早日结出金穗。技术人员一刻也不能松懈,正在旁边详细观察,做好记录,确保每一株秧苗的健康。“我们卡准了育种时间,科学防虫施肥,精心管理,才长出如此优质的秧苗,为将来丰收打牢基础。”技术人员对记者说。
张嘉丽种植的水稻遍布四会的江谷、地豆、罗源、迳口等乡镇,面积逐年增加,去年达到了1887亩,累计收成稻谷134万斤。“我们全程采用科学种植和管理,今年顺利的话,预计总产量达200多万斤。
为了提高耕作效率,张嘉丽购进了一批先进的农业机械,如高速插秧机、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如虎添翼。“插秧机已全部完成保养,就等着下田发挥作用了。”该公司数名农机手早已摩拳擦掌。
不仅耕种和收割,稻谷的烘干、加工、销售等,张嘉丽也一并干了。“只有延长产业链,公司的发展前景才更广阔。”她说。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视,推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出台了诸多惠农政策,并鼓励农业公司、种植大户等托管农田,让更多的撂荒地变成了良田。天时地利。张嘉丽牢牢抓住了这个商机。“去年,我们托管的水稻超过万亩,今年还要扩大。”张嘉丽高兴地说,农民尝到托管的甜头后,主动找公司托管的村民越来越多,“最近不仅田里忙,公司接待村民也忙。”
经过多年的努力,张嘉丽成功种出了绿色健康无公害的“伯父大米”,优质品种有煲粥米、黑香糯、海棠丝苗、牡丹香占等,深受市场欢迎。“晚上也闲不住,忙着和各个商家沟通、接洽,现在已经有人提前预订今年的稻米了。看来,明年还得再扩种。”张嘉丽挥了挥手机,脸上写满了喜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