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区一健身美容会所突然停业,令购买了预付卡的消费者猝不及防。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福钿 摄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福钿
近年来,作为商家锁定客源、回笼资金的手段之一,预付消费逐渐流行,并凭借着充卡有优惠等噱头,吸引不少消费者参与。然而,拿到钱后,部分商家却出现变更经营者“新官不理旧账”、延迟履约甚至“跑路”等现象,导致消费者“哑巴吃黄连”。
消费者小张去年初花费一万多元,在端州区星湖国际广场星汇力健身美容会所办了一张预付卡,购买了美容项目。同年10月,商家突然停业,至今仍未复业,让她焦心不已。“至今我卡里还有1万元没有消费,找商家协调却遭多番推诿。”她无奈地说。
今年3月初,市民小芳等人向端州区大冲派出所报警称,他们在肇庆野小鹿私教馆购买了健身卡,后来遭遇商家“跑路”。“2022年9月,我花2.4万元开了一张私教训练服务卡,但上了不到两个月的课程,就预约不上教练。”直至2023年10月,小芳才发现该私教馆已经大门紧闭,“卡里还有近2万元未消费。关店前后,我没看到私教馆贴出任何告示,也没收到相关信息。”
随后,记者电话联系上肇庆野小鹿私教馆负责人,他表示并不了解情况,随后匆匆挂断了电话。派出所表示目前案件仍在办理中。
记者采访发现,上述案例并不鲜见。目前,肇庆大部分健身、美容店都有开展预付消费,部分超市、餐饮、娱乐、理发、教育培训等商家亦推出了形式不一的预付优惠套餐。随着预付消费的流行,消费纠纷随之而来,商家不是“跑路”,就是以经营不善为由暂停营业,甚至有商家以变更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等为由,导致消费者无法正常消费,产生损失。
记者从市消委会了解到,2023年,全市消委会共接收美容、美发服务、教育培训、健身服务类投诉1474件,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预付消费,反映的问题包括经营者未能按合同约定继续提供服务,以及经营者发生变动后,承担其权利义务的商家拒不退还预付卡内余额。
广东科业律师事务所律师韩伟华表示,“预付消费有先付费、后兑现、消费周期长等特点,容易发生经济纠纷。此外,部分预付消费没有规范的书面合同,甚至消费记录与商家没有关联,导致事后维权缺乏有力证据,消费者选择该模式时应谨慎。”
韩伟华坦言,他曾参与不少预付消费维权案件,但消费者能顺利追回资金的少之又少。“即便消费者胜诉,也可能因人难找、无财产可供执行陷入困局,导致权益无法兑现。”
韩伟华建议,在预付款消费或办理预付卡时,一定要理性,增强辨别能力,选择规模较大、口碑较好、经营状况良好的商家,并和商家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尤其是对于金额大、消费时间长的预付消费,要留存好证据,以便出现消费纠纷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