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高要区蚬岗镇蚬一村试水“鱼菜共生” 鱼儿不换水 蔬菜不施肥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鱼菜共生”项目的工人拿起菜苗,将其移植至蔬菜种植池上。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摄

“鱼菜共生”项目的工人拿起菜苗,将其移植至蔬菜种植池上。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戴福钿摄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戴福钿特约记者刘潜通讯员苏丽群

一池循环流动的碧水中,鲈鱼、鳕鱼正欢快地跟随水流游动;一旁的蔬菜种植池里,绿油油的生菜、芥菜、通心菜、圣女果等长势喜人,再过20天左右将迎来首批收成。这是2月29日,记者在高要区蚬岗镇蚬一村的“鱼菜共生”项目看到的场景。

“鱼菜共生”项目落户蚬岗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基地占地约60亩,分4期建设,目前已完成首期建设,设有蔬菜培育区和种养沉池,其中鱼池6个,蔬菜种植池28个,过滤池及硝化池1组。

一边是水产养殖,一边是水耕栽培,两者如何实现共生?“你看,鱼池、蔬菜种植池、过滤池之间,布有许多类似蜘蛛网、互联互通的管道。”项目负责人张颖阳介绍,这些管网,正是实现一池碧水长期循环利用、鱼儿和蔬菜保持营养的关键。

“通过管道,鱼池粪便及污水将统一输送至过滤池,依托科技对它们进行过滤、微生物隔绝以及营养分解等处理,最终形成富有营养的水质。”张颖阳说,净化后的水将根据指令,重新流回各沉池循环利用。

“鱼菜共生”的又一秘诀,在于沉池培育的“营养”。“有人说,我们的鱼池和蔬菜种植池看起来‘脏兮兮’的,种养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堪忧。”张颖阳笑着解释,这些“脏兮兮”的东西,恰恰是“鱼菜共生”的支撑,“种养前,我们得先在沉池里养菌,即培育能促进鱼儿及蔬菜生长的藻类。这些藻类既可调和水质,成为蔬菜生长的营养,又是鱼儿生长的保护屏障,可缓冲鱼儿撞击池壁带来的伤害。”

巧妙的生态设计,实现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协同共生。“在这里,鱼池不需要换水,蔬菜也不用额外施肥和打农药。种养出来的,都是有机农产品。”张颖阳自豪地说。

为生产出优质有机农产品,该项目探索出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种养技术。如鱼池设有循环水系统,通过设定水流速,实现池水不停转,鱼随水速游,以保障鱼儿的口感和品质。蔬菜则先在温室棚用有机泥进行育苗,待长至一定高度,再由工人移植至种植池。

“利用技术优势,我们的叶菜种植周期为20至30天,比常规土壤种植时间稍快。”张颖阳介绍,收获的鱼和菜,将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及物流配送平台,直接送往公司客户群体手中,价值略高于市面上的同类农产品。预测该项目年亩产值可达20万元。

除了探索有机种养,“鱼菜共生”项目还将涉足文旅产业。“接下来,项目将打造成集生态有机农产品种养、预制生产、原产地仓储式销售、科技农业研学、文旅观光、亲子休闲、研学于一体的‘鱼菜共生’农文旅产业基地。”张颖阳透露,项目将通过引入数字技术、AI等手段,建立数字型智能有机生态农业种养系统,实现一键监测与自动化种养循环,以科技走出新路子,助力乡村振兴。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