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菜共生”项目的工人拿起菜苗,将其移植至蔬菜种植池上。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戴福钿摄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戴福钿特约记者刘潜通讯员苏丽群
一池循环流动的碧水中,鲈鱼、鳕鱼正欢快地跟随水流游动;一旁的蔬菜种植池里,绿油油的生菜、芥菜、通心菜、圣女果等长势喜人,再过20天左右将迎来首批收成。这是2月29日,记者在高要区蚬岗镇蚬一村的“鱼菜共生”项目看到的场景。
“鱼菜共生”项目落户蚬岗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基地占地约60亩,分4期建设,目前已完成首期建设,设有蔬菜培育区和种养沉池,其中鱼池6个,蔬菜种植池28个,过滤池及硝化池1组。
一边是水产养殖,一边是水耕栽培,两者如何实现共生?“你看,鱼池、蔬菜种植池、过滤池之间,布有许多类似蜘蛛网、互联互通的管道。”项目负责人张颖阳介绍,这些管网,正是实现一池碧水长期循环利用、鱼儿和蔬菜保持营养的关键。
“通过管道,鱼池粪便及污水将统一输送至过滤池,依托科技对它们进行过滤、微生物隔绝以及营养分解等处理,最终形成富有营养的水质。”张颖阳说,净化后的水将根据指令,重新流回各沉池循环利用。
“鱼菜共生”的又一秘诀,在于沉池培育的“营养”。“有人说,我们的鱼池和蔬菜种植池看起来‘脏兮兮’的,种养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堪忧。”张颖阳笑着解释,这些“脏兮兮”的东西,恰恰是“鱼菜共生”的支撑,“种养前,我们得先在沉池里养菌,即培育能促进鱼儿及蔬菜生长的藻类。这些藻类既可调和水质,成为蔬菜生长的营养,又是鱼儿生长的保护屏障,可缓冲鱼儿撞击池壁带来的伤害。”
巧妙的生态设计,实现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协同共生。“在这里,鱼池不需要换水,蔬菜也不用额外施肥和打农药。种养出来的,都是有机农产品。”张颖阳自豪地说。
为生产出优质有机农产品,该项目探索出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种养技术。如鱼池设有循环水系统,通过设定水流速,实现池水不停转,鱼随水速游,以保障鱼儿的口感和品质。蔬菜则先在温室棚用有机泥进行育苗,待长至一定高度,再由工人移植至种植池。
“利用技术优势,我们的叶菜种植周期为20至30天,比常规土壤种植时间稍快。”张颖阳介绍,收获的鱼和菜,将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及物流配送平台,直接送往公司客户群体手中,价值略高于市面上的同类农产品。预测该项目年亩产值可达20万元。
除了探索有机种养,“鱼菜共生”项目还将涉足文旅产业。“接下来,项目将打造成集生态有机农产品种养、预制生产、原产地仓储式销售、科技农业研学、文旅观光、亲子休闲、研学于一体的‘鱼菜共生’农文旅产业基地。”张颖阳透露,项目将通过引入数字技术、AI等手段,建立数字型智能有机生态农业种养系统,实现一键监测与自动化种养循环,以科技走出新路子,助力乡村振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