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夏紫怡
作为特殊教育3种就读方式之一,随班就读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8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细则》明确,实施义务教育的普通学校应当依法依规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得拒绝接收,不得歧视或变相歧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
目前,端州区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有170多人,主要集中在黄岗小学、市第十一小学、端城小学等。近日,记者走访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了解随班就读现状。
丰富模式内涵铺好融合之路
随班就读是融合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指让部分轻度残疾孩子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活动、交往,获得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按照政策规定,目前端州区全区公办中小学校“零距离”接纳符合入学条件的残疾儿童。为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大多数随班就读的儿童安排在特殊教育基础扎实的黄岗小学、市第十一小学等。
“年龄标准、家长意愿、户籍情况等都是随班就读儿童的入学条件。”端州区教育局教育股负责人林德坚介绍,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学习、自理、行为能力,在2021年端州区专门成立了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由专门的老师对学龄前残疾儿童进行针对性评估,“这项评估并不是强制性,但评估结果对于家长而言,在为小孩选择普通学校还是特殊学校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减轻迷茫与焦虑。”
残疾儿童走随班就读这段“平常路”,往往荆棘丛生。最初,其他家长的质疑、老师的不理解声音此起彼伏。打消顾虑,从容接纳,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强化相应的社会解释工作和完善配套的协调机制在此刻显得极为重要。记者了解到,端州区近年不断摸索随班就读延伸模式,推行家长陪读,建立资源课室,实施医教结合等对应“战术”。其中,家长陪读在残疾儿童行为习惯的引导和课程纪律及时纠正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普教老师的课堂压力。
陪读家长背负双重压力
目前,端州区共有100多名残疾儿童由家长陪读,这些儿童中有智力残疾、精神残疾、言语残疾等。在“升级打怪”的路上,父母所承担的精神与经济双重压力揭示了这段荆棘之路的心酸。
新学期,12岁的小轩已经是黄岗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上完学科课程,牵着妈妈的手,一路和同学打招呼,小轩来到一楼的资源室,准备上特教课。看着眼前个子挺拔、活泼开朗的儿子,小轩妈妈梁亚柒不禁百感交集。
小轩2岁时,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论用玩具怎样引诱都无动于衷。梁亚柒带着儿子奔波求医,得来的却是一纸“自闭症”诊断书。事实残酷,但为了儿子能融入社会,康复治疗,经过评估后她选择让小轩入读黄岗小学。
虽然该类型的孩子智商正常,入普校读书没有问题,但是上课坐不住、与同学打架或出现一些滋扰、怪异行为,或多或少都会令3其遭遇歧视或投诉。
小轩的特教老师林彩虹记得,一次,数学老师临时有事,和语文老师调课了。这种突发状况,在小轩的思维定式里是“难以接受的”,“他生气地掀桌子,书本撒了一地。为了稳定他的情绪,我们老师和家长立刻带他去资源课室,平复心情。”
梁亚柒心中满是愧疚和不安,既有为儿子担忧的焦急,也隐含着对老师、同学的歉意。
幸好,随着时间流逝,在黄岗小学普教+特教模式帮助下,小轩好转的迹象逐渐明显。主动向人问好,尝试与同学交往,遵守课堂纪律……从一开始的全天候陪读,到了四年级,梁亚柒尝试放手,让孩子独立在校。
“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像是两座大山,压在我们心底。”梁亚柒坦言,随班就读是小轩享受平等教育、融入社会的切口。这一路,家长难免负重前行。
个别化教育让融合有爱
陪读家长的希冀和辛酸,是公办学校不断深耕融合教育的动力源泉。《细则》强调,普通学校制订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学校应保证每个随班就读学生每周享有不少于3课时的个别辅导和训练,个别化教育计划原则上每学期制订一次。
以黄岗小学为例,该校在较早前已成立资源课室,外聘一名专业的特教老师。若残疾儿童无法正常上学科课程,可转场到资源课室,接受特殊教育课程。该校校长马慧介绍,在这里,特教老师会以游戏、律动、沟通等集体课的形式,给予孩子人际交往、情绪控制、语言引导等方面的互补性教育。对于需要“一对一”训练的,则专门进行“一人一案”个别授课。小轩的转变,正是黄岗小学融合教育的生动例子。
端城小学同样拥有资源课室,目前全校有10多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其中3名自闭症儿童均有“一对一”的特教辅助教育课程。该校德育处主任、心理教师刘仲明发现,在上述儿童中,除了自闭症儿童外,其他孩子也存在情绪难以自控、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但因为没有明确病因,或家长病耻感使然,很多时候老师无法‘对症下药’。”
庆幸的是,随着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的双向发力,社会的包容、同学间的互助、老师们的理解在悄然发生。刘仲明感慨时间带来的变化:“一次巡课,我看见一名自闭症儿童突然跑上讲台手舞足蹈,老师和几位同学见到后很自然地挽起他的手,领他走回座位。整个过程很安静,又让人心里莫名触动。这或许就是真正的融合,从大家心底里生发的接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