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诸镇北岸村的百年碉楼——遗志堂见证了村容村貌翻天覆地的变化。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实习生 罗多多
近日,记者走进高要区白诸镇,穿梭于北岸村、上孔村等3个村委会、6个自然村组成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目之所及,是一处处怡人景致,更是一个个动人的“双美”故事。
走在福园自然村的环村路上,异木棉正在绽放,远看美如画,近看如粉霞。落英缤纷虽美,却需要时时打扫,保持村道整洁。记者来到时,三位村民正在认真打扫满地落叶,冬日的暖阳照在村民徐阿姨身上,她的额头沁出了亮晶晶的汗水。
“村里面需要人做事,我们只要有空都会积极报名,大家也不在乎是否有劳务费。这是我们的村子,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徐阿姨腼腆笑着对记者说。
去年,结合白诸镇政府投入用于道路硬底化、村庄绿化等方面的财政资金,福园村村小组大力发动群众,自筹超过150万元,开展了乡村振兴项目。如今该村拥有一条绿意盎然的环村路、一座宽敞的宗祠广场、一个口袋公园、一个标准篮球场。夜幕降临,附近几条村的村民都会来到这里散步、运动,宁静的乡村从此也有了热闹而温馨的夜生活。
很难想象,一年以前,福园村环村路还是一处堆满垃圾和淤泥的卫生黑点。如今,村民拥有干净、整洁、卫生的美丽家园,大家无不倍感珍惜。于是,便有了一个个“徐阿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村庄清洁行动中来。
“福园村还会变得更美!”白诸镇乡村振兴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宗祠广场对记者说,“那边裸露出的大片灰白的泥土墙,我们打算安排人员进行墙绘;木棉树旁的几个竹棚接下来也会安排拆除。”
在白诸镇,每个村庄都有几个自然形成的池塘,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星罗棋布散落在村里村外,成为一个村庄美丽灵动的标记。对于老村民来说,每一个池塘都是有灵性的。但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前,不少池塘都漂浮着各色塑料垃圾,甚至成了臭气熏天的垃圾池。
北岸村的村口大塘如今却清澈如镜,映照着旁边楼龄近百年的碉楼——遗志堂。遗志堂还见证了近年来这里村容村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拆除近68间危破泥砖房,鼓励村民在空地种植蔬菜或花草,建设休闲四小园,拓宽塘边路,在塘基建起石制护栏,建起古典韵味与现代化设备兼备的旅游公厕……
“变化来之不易!人居环境改造免不了涉及土地,而土地偏偏是村民的命根子,我们镇村两级干部都花了很大力气开展宣传和劝导工作。”白诸镇乡村振兴办有关负责人回忆,2022年初,配合白诸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该镇启动北岸村和美乡村建设,直到去年年底初见成效,镇村干部入户走访不下100个晚上。“后来,我们也摸索出经验,例如先找一个自然村作为突破口,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其他村自然就会跟上来了,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家园变得更好嘛。”
“乡村跟城市不一样,大型的公园和其他环境配套设施不一定那么齐全。大道至简,乡村美学就是整齐、干净,有山、有水,村民的幸福感就水到渠成了。”白诸镇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
“福地乐安居广种福田,福荫兰孙皆秀茂;园林添景色增修园圃,园栽桂子尽芬芳。”福园村伍氏祠堂门口的对联,与祠堂前的美景相映成趣,似乎就在讲述如今福园村最动人的和美新画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