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洁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一,肇庆发展面临多重政策机遇,如何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拓展发展空间?市发改局局长、市大湾区办主任何伟雄昨日接受记者采访,就推动新型储能发展、加快融湾、抢抓区域协调发展机遇等谈新一年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记者:新的一年,市发改局将从哪些方面助力制造业当家?
何伟雄:新的一年,市发改局将重点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壮大,着力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市发改局将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工作。一是高站位高水平谋划建设产业项目。统筹落实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全力做好“新能源+”大文章,不断壮大新型储能产业规模,聚焦主攻领域着力推动电池制造、储能装备、正负极材料、电池回收等产业链,打造强链延链补链工程,积极深化与宁德时代、深能源等战略合作,支持理士电源、风华新能源、铭利达等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瑞庆时代二阶段工程、协鑫、璞泰来、吉阳智能、金晟新能源等重点项目建设。从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三个维度加快储能应用,发挥万里扬端州独立储能电站商业化运行示范作用,推进广东肇能智电龙甫镇电化学储能电站、端州双龙电网侧独立电池储能项目、广东省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肇庆四会实证基地等一批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加快实施进度,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抢抓机遇做好新能源产业配套项目布局,抓好储能装备项目招商落地,发展培育储能成套装备项目,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我市制造业当家提供强大动能。二是高效率高质量推进储能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如期开工、提前开工。三是全力以赴做好项目要素保障工作,为我市实施制造业当家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记者:肇庆“融湾”有什么长板和短板,新一年工作中如何发挥长板,推进短板突破?
何伟雄:2023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九九”融湾行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锻长板、补短板成效明显。在大湾区主体城市中,肇庆国土面积最大、开发强度最小、营商成本最低,在区位交通、土地空间、制造业基础、特色农业、自然生态、历史人文、营商环境、应用教育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另一方面,肇庆在新型工业化水平、创新驱动、区域发展、“软硬联通”、携手港澳共建等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新的一年,我市进一步发挥“长板效应”,力补短板、补强弱项,坚持以“九九”融湾行动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一是加快推进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如加快建设粤港澳(肇庆)特色合作区。二是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重点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型储能产业集聚发展,高质量建设大湾区(肇庆)绿色能源基地。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重要承载地、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三是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城市范例以及大湾区文旅名城,不断筑牢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生态屏障,共建共享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四是促进“软硬联通”。
记者:肇庆如何进一步抢抓区域协调发展机遇,将机遇化为实际的发展成果?
何伟雄:市发改局将牢牢把握“百千万工程”、广州都市圈发展、新一轮产业有序转移和帮扶协作等重要发展机遇,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切实将机遇转化为促进我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果,全面激发肇庆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一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夺取区域协调发展新成果。市发改局将把“百千万工程”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肇庆市“百千万工程”县域重大项目谋划及要素保障指导意见》,从强部署、建机制、抓项目、出政策、促落实等重要环节扎实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主动进位建设广州都市圈,开拓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加快实施《支持四会市、高要区、肇庆高新区先行示范融入广州都市圈的行动方案》,有力推动我市三地以空间规划、交通互联、产业协作、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为重点,加快向广佛核心区靠拢,在全方位参与广州都市圈建设中不断提质增效。
三是推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和广肇产业协作,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引擎。市发改局将指导5个县(市、区)制定和实施具体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实施方案,推动相关市直部门制定配套政策,加快构建我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1+5+N”政策体系。同时,主动对接广州,深度开展广州、肇庆结对帮扶产业协作,持续推进广肇两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交通互联互通、国资国企发展、产业园区共建、民生帮扶协作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交流,共创广肇产业协作发展新局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