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第三届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论坛暨第十四届地方院校校长论坛在肇庆学院开幕,聚焦教师教育改革和乡村教育 助力建设教育强国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双论坛现场。 西江日报记者 刘壮壮 摄

双论坛现场。 西江日报记者 刘壮壮 摄

文/西江日报记者 刘壮壮

图片除署名外由肇庆学院提供

11月24日上午,第三届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论坛暨第十四届地方院校校长论坛在肇庆学院正式开幕。大会聚焦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新时代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推动地方院校高质量发展等三个方面展开主题探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樊平军、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建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傅湘龙、肇庆学院校党委书记谢冠华以及肇庆学院校长、全国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联盟主席吴业春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

双论坛召开有何意义?

当日上午8时30分,来自国家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以及为教育发展提供信息支撑的科技企业代表等400余名代表齐聚肇庆学院剧场,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

会上,朱建华在致辞中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广东省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工作,深入实施“强师工程”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相继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积累新经验,值得交流和推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和校长论坛的举办,搭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交流平台,顺应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契合党的二十大强调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要义,必将对地方院校改革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谢冠华在欢迎致辞中表示,第三届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论坛暨第十四届地方院校校长论坛的开幕对强国教育的重要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推进教师教育,特别是乡村教师教育的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担当,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代表们分组研讨现场。

代表们分组研讨现场。

第十四届地方院校校长论坛。

第十四届地方院校校长论坛。

谢冠华说,肇庆学院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办学传统和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坚持把教师教育视为立校之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院愿与各兄弟院校一道,依托论坛,相互交流和借鉴,主动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着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积极的贡献。

吴业春在致辞中表示,全国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联盟200多个会员单位都承担着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是高素质教师培养的“工作母机”,应该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主体作用,期待各代表共同探讨地方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之策能实现协同提质的目标,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和提升乡村教育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本次大会聚焦教师教育改革和乡村教育,各代表从不同角度出发,阐释了如何实现教育强国。

“教师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教师是建立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教师是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黄小华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改革,教育部也从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健全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教师职后发展的体系建设、推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改革、推动教师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强化教师的待遇保障、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等七个方面发力,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强推进国优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着力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优良和教育教学技能扎实的教师队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随着进入新时代,乡村教育也迎来了发展机遇。从战略上看,乡村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短板,必须摆在最优先发展位置。据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工资已从过去整个全国行业类别里面的第19位上升到了第7位,乡村教师教育津贴、住房保障等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此外,近年来,公益慈善在促进乡村教育发展上也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张东燕表示,脱贫攻坚成功之后,教育已经超过了救灾救急救贫传统的慈善类别,成为发展最快的持续慈善领域。在教育类的公益项目教师公益培训、教师资助奖励、综合培养、倡导尊师重教等四个方面,教师公益培训资金也已超过教师资助奖励。“我们不仅要把资金捐给老师,同时还考虑被捐助者会不会有培训需求。在提升教师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上,我们也通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号召全社会尊师重教。”张冬燕说。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讲述的学术学科还是科目学科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刘善槐教授分享的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构建农村教育的新发展模式,提高农村教师数字素养引起在场嘉宾的讨论。

茶歇时间,各代表在会议室门前看书。 西江日报记者 刘壮壮 摄

茶歇时间,各代表在会议室门前看书。 西江日报记者 刘壮壮 摄

代表们走出会场。 西江日报记者 刘壮壮 摄

代表们走出会场。 西江日报记者 刘壮壮 摄

如何推动地方院校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的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地方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体,能够占到80%以上,因此,推动地方院校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开幕式上,各地方院校相关负责人也分别向大家介绍了各自院校的发展经验。

肇庆学院作为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省属地方院校。进入新时代以来,肇庆学院依据深耕粤西北,服务全广东,融入大湾区的工作定位和“做优新师范、做强新工科、提升新文科、做特新艺术、发展新农科”的发展思路,在教师教育探索实践中形成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育人开放化、培养目标卓越化”的改革理念,通过整合与优化教师教育资源,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取得显著的建设成效。

肇庆学院从创新教师教育机制体制,建立教师教育新的组织架构、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构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新体系、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打造卓越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品牌、发挥高校示范引领作用,多元融合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方面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2013年,肇庆学院率先在广东省高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并先后多个地市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同时还建成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教师发展中心,成立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华南分中心,组建了教师教育研究专家团队,形成了集教学、实训、研究、服务于一体的教师教育新组织架构和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新体系、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新体系、“双导师制”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能力进阶新体系等五大新体系。

此外,肇庆学院还通过推行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厚植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和创办“砚园班”,积极探索未来卓越教师培养模式。近5年来,肇庆学院毕业生(包含公费定向师范生)有1291人在肇庆地区任教,留肇从教毕业生占肇庆招聘总数比例为51.04%。在促进乡村教育上,肇庆学院通过发挥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引领示范作用、设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加强“教、研、训、改”多功能融合,组织高校专家和一线名师为乡村教师开展培训,提升乡村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教育部、教育厅和高校同行、中小学校及广大教师好评。

在西藏,墨脱县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西藏墨脱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孟建华表示,墨脱县教育的发展得益于教育条件的改善、教师队伍的持续建设以及教育援藏的接力相助。一方面政府的支持为墨脱县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在援藏教育接力上,山西师范大学、广东肇庆学院、佛山科技学院等纷纷响应教育援藏的要求,派出最优秀的学生到墨脱支教,带去了新理念传授新方法,弥补了墨脱师资结构的不足。其中,肇庆学院已经派出了12批支教团,150多名大学生到墨脱支教,为墨脱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带去新的气象。

会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德州学院、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师范附小等学校相关负责人也作了经验分享。

据了解,在2019年和2020年,肇庆学院曾先后成功主办第一届和第二届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与会人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智慧,凝聚多方共识,受到广泛的关注,获得良好的反响。

肇庆学院表示,接下来将坚持办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论坛,搭建交流平台,与全国全省教育同行一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探索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其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推进学校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高质量发展。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