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忆往昔看今朝 绿美肇庆再出发——肇庆召开全面推进绿美生态建设现场会大力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树木参天的岳山林场。 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

树木参天的岳山林场。 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

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谢江涛

怀集三岳脚下,“合理砍伐、永续利用、绿化荒山、青山常在”16个大字闪耀着习仲勋同志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深邃思考。

“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及其留下的珍贵自然资产,正成为绿美肇庆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省委书记黄坤明近日在肇庆调研时强调,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是广东新时代新征程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牵引,也是关系广东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必须坚持牢牢抓住、持之以恒,加力提速、攻坚突破,更好造福当代、泽被子孙。

肇庆市认认真真抓好贯彻落实,立足实际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0月23日,全市“大力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全面推进绿美肇庆生态建设”现场会在怀集县召开。

现场会上,来自全市各地各部门的参会人员参观了岳山林场、三岳自然保护区科普·研学基地以及习仲勋同志亲手抚育的三棵“蓝钟杉”,追忆当年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火热历史场景,大家还参观了红锥古树公园,再次领略古树的虬曲苍劲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看山,看水,看树,看林……步履不停,思虑深长。

肇庆如何不断从这一光荣传统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奋进动力,以满腔热情、百倍干劲投身到新时代绿美肇庆生态建设的新实践?是全市上下干部群众共同叩问的时代命题。

巍巍岳山,绿意盎然,甫一踏进自然保护区略显年代感的大门,崭新落成的三岳自然保护区科普·研学基地让人眼前一亮。

“从山头采伐的木材,扎成木排沿着绥江顺流而下,从水路运输木材的撑排工人凭着一副肉躯抢滩避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素来享有美誉的“怀集木”在国家上调令之下,源源不断送往广州,用于大建设、大项目。

“获得一立方米木材本来只要三四棵树,残林、幼林多了,就得砍伐十几棵树。”重砍伐轻营造,荒山残林带来的危机感,让怀集人民开始探索“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

“经过68天的艰苦奋斗,种植杉林1.5万亩。鼎湖山保护区范围是1.7万亩,相当于1万多名民兵和公社社员种出一个鼎湖山保护区。”基地讲解者给大家算了一笔账。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岳山造林”如此,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亦是如此。

“绿美肇庆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系统性工程。全市各地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牢‘一盘棋’思想,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凝聚合力,推动绿美肇庆生态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开展。”肇庆市委主要负责人言辞恳切,情深意长。

忆往昔,看今朝。“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参会人员感慨之余,还纷纷表示,现场会增强了自己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和信心决心。

目前,肇庆全市森林质量总体水平仍不高,林分林相结构单一,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纯林多、混交林少。林分结构单一,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工林多、天然林少。对天然林的保护做得不够到位,对森林人工干扰过于频繁;中幼龄林多、近成熟林少。呈现“中小径材多,大径材少”的特点,存在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导致一些森林生态功能退化和大径材的储备缺乏。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下大力气予以解决。”肇庆市委主要负责人不讳言。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是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之首,标志着我们植绿护绿的工作已从追求数量向质量和数量并重转变。

此外,根据日前印发的《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实施方案》,肇庆还将大力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打造绿色宜居美丽家园;大力推进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以“一片绿”带动“全面绿”;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绘就“林相接、水相连、路相通”优美画卷;大力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让绿色“活化石”焕发新生机。

肇庆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提高绿的增量,提升绿的质量,既要生态美,也要生活美”为总目标,坚持“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抓好“林、产、技、人”四个方面的工作,全面推进绿美肇庆生态建设提质增效。

肇庆深谙,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还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绿化美化成为群众“身边之事”“举手之劳”。“我们要大力实施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厚植‘人人爱绿’的良好氛围,要扩大‘人人植绿’的参与主体,要拓宽‘人人添绿’的参与途径。”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半世纪前,“岳山造林大会战”将荒山残林变成了万亩林海,造就了南粤大地的绿色奇迹。半世纪后,绿美肇庆生态建设的新征程上,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绘就“青山常在,绿水长青,空气常新”的实景画,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