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陈松连 特约记者 刘潜
近日,高要区委组织部《以“人才工作书记项目”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匮乏难题》获得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优秀案例,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县(市、区)案例。它有何特色做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去年7月,高要区莲塘镇人民政府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肇庆分中心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建设高要鱼虾检测监测站,科研人员王玲成为该监测站负责人。“高要对我太好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重视和关心爱护。”
据了解,当初王玲举家来到莲塘,镇政府不仅安排了监测站旁边的小区住宅让她们一家居住,而且还为她的孩子提供了入学保障,让其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说起孩子入学问题,王玲表示其间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我帮孩子申请了入读高要区第一小学,但在沟通中出现了错误,把孩子入读三年级弄成了四年级。当地党委政府知道这件事后,马上安排相关工作人员跟我对接,当晚就顺利处理好孩子的入学问题,让我十分感动!”
“高要重才惜才的良好氛围,坚定了我在莲塘镇好好工作的信心。”作为科研人才,一年多以来,王玲带领监测站为高要莲塘罗氏沼虾养殖标准化和病害防控体系研究提供技术研究平台,为当地水产养殖户提供快速准确的水质病害检测服务、病害防疫培训等,推动当地罗氏沼虾产业的发展。
高要区不仅引育好外来技术技能人才,使其安心留在当地发展,对本地特色产业人才,该区也不遗余力关爱,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带动更多的本地人才返乡留乡就业,有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近两年,积极投身高要区新桥镇洋篮编织网上销售行业的陈亮,迎来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表示,近年,他深切感受到政府推动洋篮产业发展的决心,如投入建设了高要洋篮文化创意园,举办首届洋篮月饼节等,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今年,为开阔我们的视野,政府已多次组织洋篮产业的人才到省内多个非遗点参观学习,这些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据了解,陈亮的父亲是新桥镇洋篮厂的负责人,从事洋篮编织几十年。此前,陈亮一直从事电商工作。近年,在政府的推动下,洋篮产业成为朝阳行业,看中其发展前景的他,主动在洋篮产业园建立电商平台,通过抖音直播和发布小视频的方式,宣传高要新桥洋篮文化,有力带动当地洋篮编织工作者的订单量,他也成为“数商兴农”赋能洋篮产业的代表人物。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高要区创新探索出一批特色人才工作经验做法,有效破解县域乡村人才引不进、育不出、用不好、留不住等突出问题。其中,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机遇,该区制定出台了《高要区“人才工作书记项目”实施方案》,在全区17个镇(街)和区直有关单位,组织实施22个涵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非遗传承等领域的人才工作书记项目。
据统计,截至目前,高要区已针对乡村人才举办了教育培训、走访交流等活动600余场,打造人才服务发展载体、投入项目资金共计5950万元,引进专家团队3个、专家人才133人,新引育技术技能人才255人,带动就业超6000人次,吸引超1400名青年回乡创业就业,有力破解了乡村振兴人才匮乏难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