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司机引导视障人士安全下车。
文/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实习生 姚淑
图/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9月19日上午,肇庆视障人士谭达标拿出手机,打开“滴滴出行”软件,用语音输入目的地后,再选择快车。一轮操作后,他在自己的按摩店里,等待网约车的到来。“滴滴推出这项针对视障人士无障碍叫车的服务,真是太棒了。”他高兴地跟记者讲道。
据了解,滴滴最早在2017年就开始做客户端的无障碍化,当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读屏功能进行优化。2021年首期上线“导盲犬使用者无障碍服务”,解决导盲犬被误解为普通大型犬而发生拒载的问题,让携带导盲犬的用户可以顺利乘车,不被拒载。
今年7月,滴滴宣布“盲人无障碍出行服务”全国上线。该项服务为盲人用户提供“优先叫车”;聚焦“找不到车”的难点,通过语音播报和短信等形式,提醒司机主动联系和寻找盲人乘客,并在上下车等环节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也为完成服务的司机点亮“无障碍勋章”。目前,平台只面向一级视力障碍用户开放。
相比网约车,不少本地视障人士之前出行的习惯,更青睐于求助摩托车搭客者,点对点乘坐,减少步行距离,对于他们出行更为友好。而谈起网约车出行,“不方便”“部分司机态度不好”……都是影响他们使用关键的因素。
前文提到的视障人士谭达标就跟记者说起此前乘坐网约车的一件不愉快往事。当时,他通过某平台叫了一辆网约车,司机停车位置与定位有所偏差,自己又看不到车牌,导致迟到上车。没想到的是,他在上车后被司机恶言相向。
今年7月,谭达标通过全国性视障人士交流微信群,了解到滴滴平台“盲人无障碍出行服务”。获知不少视障人士体验感良好,他根据自己需求在客户端通过相关验证。
次日,谭达标就迫不及待“尝鲜”,通过平台打车到端州区西江北路和朋友吃夜宵。当时,网约司机到达上车点时,也会主动联系他,上下车还会下来为他打开车门,提醒他注意安全。“整个过程体验还是不错的。我现在每周都打两到三次网约车,出去跟朋友聚会。”他高兴地说。
回到前文。叫车数分钟后,一辆网约车就停到谭达标的店铺门前。听到平台语音提示后,谭达标来到门口,在司机的引导下乘坐上了网约车。到达目的地后,司机也下车为他提供引导。滴滴网约车司机丁雪平表示,她曾服务过不少残疾人士,这是第一次搭载视障人士,“我对残疾人士,在服务上都会给予多一点耐心和关爱,希望其他司机也一样。”
记者了解到,如今越来越多视障人士进行无障碍服务认证,且对这项功能的使用感到满意。视障人士罗浩伦平时较少外出,即使外出也由家人开车。在获知有这个服务功能后,他也让记者协助下载滴滴出行客户端,并通过无障碍服务认证。“有了这项功能,我自己也想尝试独立出行,四处跟朋友聚会,不再依赖家人。”他兴奋地说。
然而,记者走访部分视障人士,他们也建议平台能联合相关部门,对网约司机和视障人士开展相应的培训,针对平台提出进一步完善。
视障人士彭肇德在8月完成相关验证后,只打了一次网约车,“我觉得平台语音读屏比较复杂,不是那么方便,希望可以更简单化。”视障人士罗浩伦也建议滴滴平台,能尽快针对二类、三类视障人士开放无障碍服务认证,“现在城区摩托车搭客越来越少,开放认证后,对这两类群体出行会有更大的帮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