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陆志锋 实习生 严斌 通讯员 赵祖轩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新增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13人,入选省人才项目56人,多个项目取得“零的突破”;推动实施西江产业人才项目37个,累计引育产业人才7万多人;在产业园区设立企业人才服务工作站120家,“零距离”提供产学研合作、人才项目申报等服务……一项项务实举措、一组组骄人成绩,彰显着肇庆人才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
近年来,肇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实施“西江人才计划”为牵引,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需要,聚人才、筑平台、优服务,持续营造识才、敬才、爱才、用才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营商环境,全市人才总量大幅增加,目前已达107.28万人,较十年前增加了45.22万人,增幅为72.9%,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增至1036人。
如今,肇庆大地千帆竞发、万马奔腾,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大有作为的沃土。
——紧扣发展大局引育人才
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肇庆各地持续用力抓项目、优服务、聚产业,肇庆迎来了产业破局起势的新阶段。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在深入实施,肇庆也正积极融入大湾区发展大潮,扎实推进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不失时机抓机遇、促发展,肇庆坚持人才强市与产业强市融合推进,大力实施《西江人才计划》,扎实推进“西江产业人才项目”、“百千万人才引育工程”、技能人才培养“三项行动”,产业人才队伍实现了量质齐升。
高层次人才“顶天立地”。在位于鼎湖区双创园内的康生元(肇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康耀卫博士于2017年通过“西江人才计划”来到肇庆创业,受益于肇庆优厚的人才政策,6年来,他全力投身于微生物行业,创立了自己的生物科技公司,通过开发新型的微生物技术,开发出了中国第一代具有抗干燥能力的大豆根瘤菌剂,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可水解硅矿物的稀有微生物资源库,服务当地乃至全国客户,成为了推动肇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在位于肇庆高新区的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肇庆分中心(以下简称“西江实验室”),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的“90后”预防兽医学博士熊挺,从2019年起便来到肇庆参与“西江实验室”的前期筹建工作。目前,年纪轻轻的熊挺已成为该实验室的科研骨干,先后参与实验室病毒毒株资源库、抗原抗体库和诊断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为动物疫情的预警预报、防控决策及疫苗等防治技术的创新提供智慧力量。今年,熊挺还获授予肇庆市“五一劳动奖章”。
引进康耀卫、熊挺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是肇庆近年来大力推进人才强市与产业强市融合、推动高层次人才“顶天立地”的生动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肇庆新增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13人,入选省人才项目56人,多个项目取得“零的突破”;引进五批西江创新创业团队59个、领军人才22名,前四批人才团队所创办企业至少已撬动约39.5倍的企业投资和6.9倍的税收收入;培育西江拔尖人才、紧缺人才等447人,实现本土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在省内率先探索实施“人才工作书记项目”,各项目单位引进人才团队67个……高层次人才对肇庆产业发展的引领性作用不断增强。
技能人才“铺天盖地”。广东玛西尔电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新能源轻量化纯电动观光车上榜广东省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有如此亮眼的成绩,离不开该公司的“解孝民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而作为省级工作室的带头人,该公司研发部副总经理解孝民已在研发部深耕了19年,在公司近二十载,解孝民仍甘当发展的“开路人”,默默坚守、助力创新……
近年来,肇庆充分发挥本地技能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肇庆名厨”“肇庆工匠”“肇庆管家”三项行动,每年培养技能人才近3万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增至66.64万人。推动实施西江产业人才项目37个,9个项目入选省“扬帆计划”,累计引育产业人才7万多人,为肇庆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10月,肇庆高新区整合当地高校、行业、企业资源建成肇庆高新区工匠学院,探索出“学校+工会”“学校+政府”“学校+企业”的三方合作模式,提升了产业工人培育水平,同时大力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模式,在培养、合作、创新三大方面提供了“肇庆高新区工匠学院样板经验”。
青年人才加快集聚。肇庆通过优化科研经费、生活补贴、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1+9+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建设,共引进创业项目311个,累计带动就业3954人,肇庆新区基地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构建起青年人才集聚的“强磁场”。近年来,全市累计引育博士1188名、硕士6851名,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人才各展其长、各得其所
引育人才很重要,但如何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更重要。肇庆积极为各类人才成长成才成事搭建广阔舞台,让各方面人才各展其长、各得其所。
聚焦高端研发,以“重器”配“尖才”。近年来,全市累计建成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平台8家、省级平台325家,为广大科研人才提供了“大展拳脚”的专属舞台。
聚焦成果转化,让设计图变成施工图。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目前全市已累计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4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9家、博士博士后平台96家,集聚博士(后)667名,建立了全省首个地市级建立的省市共建博士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肇庆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级园区类博士后科研工作总站,为人才在肇庆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聚焦后继有人,师带徒传薪火。扶持建设技能大师(工艺美术)、名师、名医三类大师工作室77家,6000多名青年人才成长为“文教卫”领域骨干人才。
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反哺乡梓。全覆盖建成县镇“8+88”家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立制度性安排推动人才入县下乡,各类人才有效赋能乡村振兴。组建肇庆高质量发展专家服务团,12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围绕“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十项行动”、绿美肇庆生态建设等中心工作献智献策……
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的各方面人才,正在肇庆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中施展智慧才干、实现自我价值。
——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在星湖之畔,肇庆精心打造了肇庆的“人才之家”——“凤麟洲·人才花园”,各类人才在此办公、休闲放松、交流互动,享受到政策咨询、供求信息咨询、就业创业咨询等一站式优质精准服务,人才纷纷表示非常“有感”;在产业园区设立企业人才服务工作站120家,“零距离”提供产学研合作、人才项目申报等服务,受到企业和人才广泛好评。
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是人才留肇创业、留肇安家、留肇发展的重要“软环境”,是增强人才“黏性”的关键所在。肇庆以最大的诚意、最好的环境、最优的服务让各类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为了让各领域优秀人才更好地扎根肇庆,肇庆坚持需求导向,对准人才住房这个“后顾之忧”,想方设法答好这道“必答题”。今年8月16日,肇庆高新区赋能企业留住人才政策宣讲会暨“移动的房展,上门的服务”活动在万洋众创城举行,通过政策宣讲、答疑、引导来“引才”“育才”“留才”,让企业职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优质房源,熟悉入户、入学、贷款等配套服务,更好地帮助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大力推行“五心”人才服务。深入开展“千干访千才、纳智解难题”活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累计走访各领域优秀人才4200多名,协调办理有关问题和意见建议2480多条,及时解决人才问题和困难,让人才感到暖心。打造“人才绿卡”服务,为持卡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落户、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待服务,让人才感到贴心。急人才所急,推行人才补贴发放“免申即享”“秒批秒到账”,让人才感到舒心。打造“零距离”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人才事项“一窗受理、一窗通办”,让人才感到省心。打造公共律师、公共会计师等“共享人才”队伍,实现资源共享,让人才感到安心。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如今的肇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吸引人才,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能成就人才。踏上新的历史征程,肇庆将以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更优良的人才生态,更高效的引育机制,更贴心的服务保障,努力打造人才汇聚、创新创业的沃土,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为肇庆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