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德庆仲恺研究院成肇庆首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助力德庆南药插上科技翅膀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德庆县仲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庆仲恺研究院)坐落在德庆县官圩镇。日前,经中国科协批复,该研究院被评为“中国农技协广东德庆南药科技小院”,成为肇庆市首个国家级科技小院。近日,记者前往德庆,实地了解该研究院在促进德庆“南药”发展上所起的推动作用,以及该研究院服务“三农”的故事。

仲恺研究院团队在合作社调研牛大力品种种源,指导良种选育。

仲恺研究院团队在合作社调研牛大力品种种源,指导良种选育。

仲恺研究院团队与源生合作社交流牛大力种子快速发芽技术。

仲恺研究院团队与源生合作社交流牛大力种子快速发芽技术。

文/西江日报记者 刘壮壮 通讯员 周键莹

德庆县仲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庆仲恺研究院)坐落在德庆县官圩镇。日前,经中国科协批复,该研究院被评为“中国农技协广东德庆南药科技小院”,成为肇庆市首个国家级科技小院。近日,记者前往德庆,实地了解该研究院在促进德庆“南药”发展上所起的推动作用,以及该研究院服务“三农”的故事。

成立五年取得亮眼成绩

9月7日,记者走进德庆仲恺研究院,看见一群来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整个研究院充满生机与活力。越过工作区,明亮整洁、设施齐全的实验室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了解,德庆仲恺研究院由德庆县政府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共建,成立5年来,先后申请了8项专利,发表论文11篇,组织参加了16个南药团体标准制定,参与百部地方种植标准制定,研制南药机械化装备2套。在理论不断进步的同时,该研究院通过长期摸索,探索出“农技专家+乡土专家”联合授课模式,通过乡土专家的现身说教,让农民培训农民,以点带面辐射全镇,推动南药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技术指导,合作社生产出“明星产品”

“经过我们的技术指导,德庆县源生中草药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从粗放式经营变得标准化、专业化,合作社收入也得到极大提高。”德庆仲恺研究院院长张伟丽告诉记者,自2021年以来,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研究院技术团队始终保持每月至少一次前往德庆县源生中草药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和南药种苗的科学管理,帮助合作社进行升级改造。

初到合作社,粗放的种苗培育管理和简陋的设备设施给研究院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研究院团队深知,只有全面、科学、合理地管理,才能获得优质的种苗,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于是,研究院团队建议合作社乡土专家徐方云建造标准育苗大棚和小棚,以减少天气因素对种苗的影响。

另外,很多药材种子“休眠”发芽时间过长的特性,例如茯苓种子在种植过程中发芽周期长,发芽率不高,给合作社带来了较大经济损失。经研究院团队建议,合作社采用冷库保存种子,采用低温层积沙藏法处理种子,第二年土茯苓发芽率较高而且种苗十分整齐,使合作社的销售产品中增加了一项“明星产品”。

技术带来的助力远不止如此。2022年,在合作社种植巴戟天的过程中,社员发现很多苗生根成活较差,于是紧急求助研究院。收到消息的研究院率团队马上赶往现场,发现合作社采用无性扦插繁殖的方法进行育苗,经过多代扦插后,导致巴戟天种苗退化苗成活率下降。“我们建议合作社重新挑选健康的母本繁殖种苗。”张伟丽告诉记者,通过研究院组培快繁方式获得的巴戟天组培苗,可克服巴戟天无性繁殖扦插法带来的品种退化问题,提高巴戟天种苗抗逆性和成活率。研究院计划今年在德庆县源生中草药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巴戟天组培苗。

在研究院的指导下,目前合作社种苗培育基地扩大至35亩,已经形成了从种苗繁育、种植、加工到销售一体化的本地特色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年产肉桂、巴戟天、牛大力、五指毛桃、沉香、土茯苓等南药种苗300万株以上,年产值300多万元。同时,与合作社合作的公司、农户种植面积已超3000亩,农户收益和技术得到了普遍提升。

加强技术推广,为德庆南药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除了合作指导,在技术推广方面,研究院还围绕乡村所需、农民所盼,通过入企培训、科技下乡等方式,开展了种苗栽培、生态种植等技术培训17场、现场指导85次,提供咨询服务690人次,为德庆南药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我们了解到很多农户在田间发现南药病害诊断出现问题,却不知如何处理病害。研究院专家帮助农户诊断确定病原后,指导农户应配什么药、如何用药等,实实在在帮助农户解决问题。”张伟丽说。

谈及未来,张伟丽表示,道地药材的生态种植和药材趁鲜加工是德庆南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生态种植,可以避免连作障碍,减少农药使用,增加种植效益。在药材加工上,德庆有“趁鲜加工”的优势,目前,德庆仲恺研究院已经联系某知名药企合作,如果该药企针对何首乌的新项目申报成功,德庆的何首乌将不愁销路。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