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山区小学教师的一天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周巧莲和学生在做游戏。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周巧莲和学生在做游戏。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周巧莲在备课。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周巧莲在备课。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文/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实习生 徐洁莹 姚淑 特约记者 刘潜

9月10日是教师节,西江日报记者选取了高要区乐城镇中心小学教师周巧莲进行深入采访。她驻守山区学校29载,为山区学生带去温暖和光明。她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个山区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缩影。

9月7日早上7时,一场秋雨过后,高要区乐城镇的山峦,云雾缭绕,鸟鸣啾啾,美景如画。可在乐城镇中心小学任教的周巧莲看来,一切都是那么平常。她更多的心思,是放在了学生的身上。

1994年,刚满20岁的周巧莲师范毕业后,揣着儿时的梦想,来到高要区乐城镇的乡村小学任教,一步也没有离开过,一晃就是29年。“我从小就崇拜教师这个职业。在我眼中,老师是百科全书,是心中的红太阳。”提到孩童时的梦想,周巧莲眼里闪着光。

约8时,周巧莲回到学校。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饭堂检查食材和卫生等。周巧莲是学校的副校长,除了上课,还要抓后勤、行政等工作。乐城镇处在群山之中,十多年前当地小学整合资源后,一些偏远山村的学生便寄宿学校。

“在我们学校寄宿的有400多人,主要是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接近全校人数的一半。”周巧莲说,饭堂的食品安全是头等大事,每天运来的所有食材,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验收,具备齐全周详的报告清单,缺一不可。记者采访时,正遇到当地食品监督部门过来例行检查,肉菜和厨房环境等均合格。

9时许,周巧莲如常到六年级上语文课。随着肇庆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山区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得到完善,用上了电脑、网络等先进教学设备。周巧莲说,科技日益进步,学生的思想也发生变化,学校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

让周巧莲感慨的是,山区学校目前还有不少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缺少了关爱,学习方面存在短板,所有老师都会尽最大能力去帮助和关爱他们,成为了他们的“第二父母”。

“有一名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他独自一人生活。在当年疫情防控时期,该学生不懂得用手机上网课,我们就轮流去到他家里做辅导,还引导爱心人士解决他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周巧莲说。

但又有一个现象让周巧莲感到欣慰。“近年来,学校的留守儿童人数在减少,原因是年轻的父母越来越多,他们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有的坚持在老家工作,陪伴孩子;有的将子女带到工作所在地上学,给孩子更多的爱和教育。”周巧莲期盼,当有一天小学生不再留守,这个社会更圆满。

中午12时许,学生的午饭时间。饭堂里的菜品,荤素结合,营养均衡。看着学生们吃得津津有味,周巧莲脸上露出了笑容。“每顿6元左右,有时两荤一素。”周巧莲说,轮值的行政人员都要陪餐,伙食和学生一样。

下午,别的老师在上课,周巧莲又忙起了自己的行政工作,打单、报表、核对、签名,没法消停。好不容易到了课间时间,周巧莲又过去指导学生们跑步、做运动,参与他们的游戏。操场上,欢声笑语。

下午4时45分,学校放学。周巧莲的办公室却热闹起来。原来,有的学生弄丢了饭卡,要过来补办;有的学生遇到学习难题,过来请教;有的学生因为委屈,过来申诉“喊冤”……周巧莲应对自如,有条不紊。“多年的乡村教学,早就让我炼成了金钢不坏之身。”她说完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晚上7时30分,山区的夜风掺着寒意,扑面而来。拖着疲惫的身躯,周巧莲回到了家里。家离学校不远,步行仅需十多分钟。“老公,我累。”身子瘫在沙发上,周巧莲一改在学校时严肃的神情,恢复了需要人疼的娇妻样。爱人早就煮好了饭菜,正等着她回家。

“我亏欠他们太多。”提到爱人和正读高三的儿子,周巧莲的泪水夺眶而出。在她看来,乡村教师的工作,特别还兼任教学之外的工作,压力是很大,“你责任心越强,压力就会越大。有时想和儿子聊天都难。”而有了爱人和儿子的包容和理解,又让周巧莲感到温暖、幸福。

“我会坚持下去。”周巧莲说,每次看到天真淳朴的山里娃,看着他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的退缩和懦弱就被他们柔化,更激发了对工作的激情,对山区教师的热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来到山区学校,带来了更先进更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29年来,周巧莲获得不少荣誉,如肇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特级教师等。她教过的学生超过1300人,他们当中,有的留学国外,有的做了公职人员,有的做了企业老板,有的成了父母,他们生育的孩子,又送到了学校,成为了她的学生。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