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宗祠内两边走廊重修粉饰。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修葺一新的郑氏宗祠。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郑氏宗祠内部装饰翻新。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冯雪
翕庐重焕华彩,“高要书店”布展活用,郑氏宗祠披上新装……在肇庆历史脉络中,一座座古朴的文物建筑点缀其间,这些具有明显岭南建筑特征的古建筑,如今已然成为我们乡愁的栖息之所。它们从古而来,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向新而生,感应着时代的脉搏。
近年来,我市以“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为工作方针,结合实际情况,扎实推动全市文物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项目,加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合理适度利用。就在不久前修缮完工,披上新衣的郑氏宗祠便是其中之一。
郑氏宗祠位于端州区睦岗街道水松根村内,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代扩建,是反映肇庆明清祠堂建筑特色、宗族发展及运作情况的实物。其中有硬山顶,灰塑博古脊,人字山墙,绿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等岭南建筑元素,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该祠堂在2010被公布为肇庆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因年久失修,祠堂的建筑屋面、主梁墙体、木构件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腐朽。看着褪尽光彩的宗祠建筑,水松根村村民心焦难耐。今年,在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大力推进下,端州区对该建筑进行抢救性修缮。
“前堂和走廊都更换了破损的瓦面、主梁;我们还对正脊、垂脊,进行检修,并对裂缝进行修复加固;同时对墙体的渗水、开裂的部位,进行剔补修复;以及对新旧木构件均进行防虫防腐处理及油漆保护。”顺着水松根股份经济合作社副理事长郑湛爽的指引,记者步入祠堂内,方正阔然的大厅映入眼帘,修葺一新的走廊伫立两旁,重塑色彩的雕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颇有古韵。
郑湛爽认为,古祠堂延续宗族文化脉络,修旧如旧是保护重心。“排除文物现存的安全隐患,保证文物建筑主体结构完整性,为日后开展进一步修缮保护提供基础条件。”
今年保护修建完工的,还有位于端州区城中路15号的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旧址(高要书店)。该建筑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由于年久失修,十分残旧,墙体多处出现裂缝,属危房,亟须尽快进行抢修保护。2022年,市文广旅体局启动了城中路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旧址修缮保护工程,并于2023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
9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旧址(高要书店),只见建筑外立面已统一粉饰,青砖红木,秀气古朴。走进屋内,以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旧址(高要书店)为专题的特展悉数陈列,史实详尽,内容丰富。
据肇庆市文广旅体局文物科统计,肇庆境内遗留有大量珍贵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现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共259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4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
文物保护要“不改变原状”,不仅要保护建筑本体,还要保护建筑承载的文化内涵。为此,近年来,我市在成立肇庆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和加大财政保障之外,健全文物资源管理体系,积极推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逐步完善文物“四有”工作,开展省级以上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完成市县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划定公布。
2020年以来,全市共争取国家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7000多万元,省级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经费6000多万元,为保护肇庆古建文物夯实物质基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