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岳山竹笋成村民致富“摇钱树”——怀集蓝钟三妹村以竹富民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夏末秋初,走在怀集县蓝钟镇古城村委会三妹村,只见房前屋后的空地上,一棚棚、一框框的笋片笋丝晾晒在太阳下,弥漫着浓浓的笋味,金黄色的笋干可爱诱人,与青山、蓝天、白云、绿林、翠竹相映成趣,绘就了一幅美丽的山村画卷。

QQ浏览器截图20230901101719

笋片笋丝晾晒在太阳下,弥漫着浓浓的笋味。西江日报通讯员李文幸摄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李文幸

夏末秋初,走在怀集县蓝钟镇古城村委会三妹村,只见房前屋后的空地上,一棚棚、一框框的笋片笋丝晾晒在太阳下,弥漫着浓浓的笋味,金黄色的笋干可爱诱人,与青山、蓝天、白云、绿林、翠竹相映成趣,绘就了一幅美丽的山村画卷。

南山老竹引鞭长,采掇新萌绿玉香。时下正是夏秋竹笋丰收的季节,地处蓝钟镇“头岳”山峰东南面山脚的三妹村,四面环山,梯田层层,房屋依山而建,一条蜿蜒而过的小溪贯流全村,竹海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风吹竹动,犹如绿色的海洋绵延不断。竹海之下的竹笋破土而出,吐露新芽,当地村民抓季节抢时机,挥动着锄头,不停地挖着新鲜的竹笋,加工晾晒成干笋,出售赚钱,竹笋成为山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我每天砍收采挖竹笋100斤左右,可晒成干笋8斤,按目前每斤笋干售价20元到24元计,每天挖笋收入160元到200元。”在家门口的晒笋竹棚旁边,农妇覃未莲边干活边介绍说,竹笋的生长周期为每年7月至9月,即小暑到寒露三个月时间,实际采挖竹笋的黄金时段有二个月(大暑到白露)。

自从进入大署收割完早稻后,覃未莲每天一早就将前一日新挖去壳的笋子放进铁窝用水蒸煮,接着捞出切片或切丝,然后摆放在竹架棚框上晾晒,忙碌一个上午后,下午她又带着锄头、大刀、铁钊、编织袋等工具,骑着摩托车,山路陡险则推着手推车,再到自家竹林里去采挖笋子,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三妹村共41户村民,人口287人,农户自留山的竹林面积有400多亩,平均每户有10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时期开垦种植的。”三妹村小组长(生产队长)覃先生介绍,当时政府鼓励村民因地制宜,耕山造林,以竹富民,以笋兴业。种植的竹子品种有青皮竹、青蒿竹等用材竹,前些年这些竹子用作编织竹器、建筑搭棚和造纸等,市场曾一度红火。

覃先生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竹笋这个天然森林蔬菜的需求大大增加,村民顺应市场需求,纷纷改种食材竹:黄麻(孖)竹和吊丝竹,这两种竹子的种植特别简单,护理成本也低,每年只要施少量的肥就可以了,从来不用打农药,不用除草。一亩麻竹最少能产3000斤竹笋,肉质厚,色泽靓,卖相好,吃起来口感爽脆、鲜嫩,深受顾客青睐。

“如今,竹笋成了我们脱贫致富的产业,家里建起了一层小楼房,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村民谢艮枝介绍,竹笋不施农药,不施化肥,是安全放心的蔬菜,他与妻子两人每天上山挖笋150斤至200斤,有时也出售生(湿)笋,但多数是销售干笋。因此,他还建造一个烤笋房,以便阴雨天也可烧火加工烘烤笋干。晒制的笋干基本不用自己去销售,打一个电话,笋贩就来上门收购。

“挖笋晒笋看似简单,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和科学采挖是干不好也做不来的。”60岁的村民廖天勇向记者传授经验,挖掘、剥笋壳、烧煮、切笋、晾晒、烘干等环节,都是较为琐碎繁杂,功夫一点不能马虎。采挖时不能全部挖空笋子,每墩竹要留一根竹笋作种子,实行间伐、松土,并且在冬季覆盖稻草、谷糠等措施,以保证来年出笋时间早、产量高。同时,因为管护晚稻生产与采笋时间有冲突,他将插晚稻的田地种植上管理耗时少的花生、番薯作物,腾出时间全身心投入挖笋。

据悉,目前三妹村里除了举家旅居怀集县城或珠三角等地工作生活的十多户外,其他三十多户人家都上山采笋晒笋,每户一年采笋收入5000元以上,有的达到1万元至2万元。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