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博物馆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搭建铺作模型,感受古建筑的巧思和韵味。受访单位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日前,肇庆市博物馆《行走古端读懂历史》研学课程获评“2023年广东省研学旅行认证课程”、“2023年广东省最具网络人气研学旅行课程”,体现博物馆从过去“到此一游”的打卡点,变成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如今,在研究性+体验式学习的综合模式基础上,结合肇庆悠久文化历史底蕴,市博物馆正持续发力研学领域,做好“教育+”特色文章。
早在去年8月,《行走古端读懂历史》研学线路已正式发布,课程内容包括《肇博寻宝记》《寻找“凝固”的音乐——古城墙里的故事》《怀止会藏顿悟成佛——六祖惠能肇庆禅踪》《利玛窦在肇庆》。
由此不难发现,充满人文底蕴的课程内容,将博物馆里有代表性文物,和展现肇庆历史的古城墙、梅庵及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展览馆作为研学对象,结合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最终使得学生在自主发展及社会参与等方面能有较大提高。
然而,不同于课堂教学,研学是一种重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的开放式学习,如何避免游而不学,学而不研,把控好研学课程质量和实施路径十分关键。在肇庆市博物馆宣教部宣讲员张婷看来,这也是《行走古端读懂历史》研学课程上榜的优势和特色。
“教育性和实践性贯穿在研学课程教案和课程大纲之中。”张婷介绍,“以《怀止会藏顿悟成佛——六祖惠能肇庆禅踪》为例,学生在实地走访梅庵后,为了让大家更真切感受梅庵建筑中铺作的特色,会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搭建铺作模型,感受古建筑的巧思和韵味。”
融合了学校、旅行社等多方力量开发实施的《行走古端读懂历史》研学线路,包括解读文物、行走古城墙、探寻梅庵古建筑、搭建铺作、制作日晷或机械钟等环节,不仅涵盖了历史,还包括有地理、物理、建筑等学科知识。此举正好体现了博物馆社教活动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特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化文博研学的需求日益增长,研学市场增长迅猛,研学项目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张婷认为,市场研学需求与文博场馆管理之间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人群需求和博物馆资源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二是游客对研学产品的需求与行业高素质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研学是一种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以教育性为第一原则,研学是核心、旅行是载体。”
记者了解到,肇庆市博物馆尤其注重研学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研学课程由博物馆和学校共同研发,融合博物馆资源和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研学老师由博物馆专业讲解员担任,如《行走古端读懂历史》研学主讲教师是国家高级导游、博物馆馆员、旅游管理讲师许辉。
“打造优质的博物馆研学项目,需要旅行社、学校、博物馆等多方合作,各取所长。”张婷表示,对于博物馆而言,可以作为一个枢纽整合服务机构及学校等各类教育资源,共同去探讨、策划、构建研学的组织形式,丰富其内容和内涵,把研学的效率和受益面提升上来,同时也需要建立和完善博物馆教育评价机制等更有效的长效做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