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市大沙镇仁马村村民正在乘坐农村客运班车。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长期以来,农村客运是件头痛的事。路途远,客流少,竞争大,盈利难。可路通才会财通,打通农村、尤其边远农村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让他们想走就走、想回就回,这是共同致富路上必过的一道关,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四会市依托创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正探索出一条“客货邮”农村客运运转新模式。
“农村客运”解村民难题
8月11日上午10时许,四会市大沙镇仁马村村民陈彩琼在村委会前的站点,等候农村客运专线班车到来。不一会儿,一辆车头写着“农村客运”的七座小客车,缓缓停靠在站点。
“陈姨,今天一个人坐车吗?”班车司机吕玉新热情打招呼。“是呀,我到圩镇看孙子,和家人吃饭。”陈玉琼一边坐到座位上,一边讲道。
去年10月,大沙镇“镇通村”农村客运线路正式开通,陈彩琼改变以往“等靠要”的方式,实现了出行自由。
原来,像陈彩琼这样没有交通工具的仁马村部分村民,到圩镇要看村内小卖部老板的“脸色”。老板有台摩托车,陈彩琼出行全靠它。
“人家不是专职做,要等他有空,才能载我出去。”陈彩琼说,来回一趟车费需要近30元,关键不能随叫随到。在大沙镇下属各村,像她这样年纪大不会使用打车软件的还有很多。
如今,“镇通村”农村客运线路开通,让陈彩琼感到了便捷、安全、实惠,“现在花费不到8元,费用比以前大幅减少。”
见到和记者一起到访的四会市交通实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仁马村村干部区常业抓紧提了个意见,“不少村民反映,希望班车在墟日能增加班次,夏日最好适当延长运营时间。”工作人员说一定把村民要求带回去。
“客货邮”促农村客运破局
农村客运其实面临很多挑战,一不小心,运营就陷入窘境。一是随着城镇化,农村人口持续流出,需要乘车的人数持续减少;再有,私家汽车、摩托车日益普及,造成分流效应。虽然刚需依旧存在,但频次低、人流少,农村学生、村里老人、留守儿童和其他缺乏开车条件的人群成了“主力乘客”。
目前,四会市交通实业有限公司运营农村班线15条,覆盖四会市9个镇,实现113个行政村村村通车。受多重因素影响,公司去年农村客运班线客流量比疫情前的2019年下降50%。
公司副经理梁国荣认为,农村客运的困境需要正视,但不能简单做减法,缩减运力,甚至退出市场。而是应该做加法,通过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寻找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1年,公司与中国邮政四会分公司在石狗镇试验“客货邮”融合,客车可以载客、拉小货、代理邮政服务,并且与京东和顺丰合作相关配送。
“石狗镇兰花产业货运需求大,‘客货邮’模式具有‘小零快’特点,1小时可以送达四会城区。”梁国荣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还打造了四会至江谷镇、威整镇等城乡“客货邮”精品线路。
公司利用客运车辆,搭载小件至镇级综合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为邮政、快递、供销等企业,提供代运邮件、包裹、报刊、农产品等小件快运服务,通过小而精小而全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客运收入。
除此以外,站场的共享共用也提升“造血”能力。槎山客运站建设综合服务充电站,为社会车辆提供充电服务。梁国荣还向记者透露,公司准备拿运营成本开刀,“我们正着手将农村客运车辆置换成新能源车,每辆车运营成本能降50%。”
政策组合拳为企业“输血”
目前,四会农村客运企业共3家,以市场化经营为主。实现全市113个行政村通车,通车率达100%。同时,当地逐步投入7座客运车辆,实现与城市公交、农村客运网络的有效衔接。
企业缺乏资金保障、客运营收下降、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等因素,要求地方政府探索出合理保障农村客运服务供给的有效办法。
当前,四会引导农村客运市场,由过去单一的公交客运模式向“客货邮”高度融合模式转型。印发《四会市优化农村物流网络节点推动客货邮融合发展工作方案》,指导推动四会城乡“客货邮”融合发展,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
同时,四会建成叠加兰花产业、农资储运等服务功能的城乡“客货邮”综合服务中心和城乡客货邮信息系统,助力农村客运转型加速。推动相关客运企业与供销社、邮政快递企业深度合作,稳步拓展城乡“客货邮”服务网络。
相关部门还引导客运企业积极实施“招呼站”建设,通过灵活发班、预约定制服务等方式,提供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提升企业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农村客运不能‘有客无运’。只要有民生需求在,它就该不止不休。”四会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交通部门会继续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提升养护管理水平;出台公交和农村客运在税费、考核补贴等方面的政策,确保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