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粮先锋陈海山。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可别小看这个小破洞,我一给堵上,每年能省下2万多斤稻谷。”8月11日,德庆县高良镇罗阳海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陈海山自豪地对记者说。每年驾驶收割机转战全国各地的陈海山,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总结出不少“节粮经”。
十几年前,陈海山买了一台收割机,专门为农户提供收割稻谷等服务。刚开始,他的服务范围仅在本县,后来走向全市,再后来跑遍了全省,如今全国各地都是他的目标。“机子一响,就是大半年。”陈海山说,每年4月至12月,他都在外面忙收割,有水稻、小麦、玉米等,海南、广西、贵州、湖南、江西等地都留有他的足迹。
陈海山提到,收割机使用频率高,机件磨损快,有的机械粮食输送通道为塑料所做,很容易破损,出现漏洞。“一个手指头大小的漏洞,一亩收割下来,至少跑掉两三斤稻谷。”陈海山扳着手指算,小数怕长计,他平均每年收割水稻8000亩左右,小洞堵上后,每年可增加稻谷2万斤。
因此,每次开机前,陈海山都会对收割机的里里外外检查个遍,发现漏洞及时补上。“农民辛辛苦苦种了半年,我们要帮他们珍惜每一粒粮食。”陈海山如是说。
收费一般以亩计,割得多,收入也多。有人起早摸黑,争分夺秒。陈海山并不懒,但每天收割的亩数总比别人少一些。“太阳没升起之前,我不会开机。”陈海山始终坚守这个原则。原来,早上有露水,有的谷粒黏附在稻叶上,如果此时收割,谷粒会随着稻秆渣一起抛出去。“这样每亩会浪费十几斤稻谷。”他说,太阳升起后,温度升高,露水散去,才是收割好时机。作为社长,他时刻提醒着社员遵循这些节粮妙招。
“对于倒伏的水稻,收割机不能开太快。”陈海山告诉记者,稻穗伏地,机器不好抓禾秆,如果速度太快,就抓不牢,漏掉谷穗,造成浪费。
“我经过多年观察,正常植株下,收割禾秆的上半部分最好,粮食损失最少。”陈海山介绍,若抓禾秆太深,难以震落谷粒;抓得太浅,容易漏掉稻穗,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014年,陈海山牵头成立了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原来的单人单机发展到如今有社员5名、大型收割机8台(套)、耕种收管农业机械设备5台(套)。合作社成立以来,社员们每年共为农户增收6万多斤粮食,累计节粮增收约70万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