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共建高校学子到巴戟天间作套种生态基地调研。 受访者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肉桂下种植巴戟天,每亩能增加1万元收入。”8月11日,德庆县高良镇万兴村的一处肉桂山地上,肉桂种植大户何炳坚将刚采挖出来的巴戟天展示给记者看,“套种的产量和品质与纯种差别不大,但土地可产生两份收益。”
何炳坚告诉记者,以往,单纯种植巴戟天需要烧山开挖山地,山地变得光秃秃;采收时,连片开挖采收,造成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政府部门严格控制巴戟天种植面积的无序发展。作为八大南药之一,巴戟天价格近年在不断上涨,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往的种植方式成为了制约巴戟天发展的瓶颈。近几年,种植户尝试在肉桂下种植巴戟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省却了管理成本,还获得双份收益。
德庆县德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德庆县南药种植协会会长黎阳新告诉记者,作为源头种植公司,为了破解巴戟天种植带来的严重水土流失问题,2015年,在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牵头和指导下,开展了肉桂林下经济的试验项目。在项目开展之初,他们调研发现,肉桂林下生长的野生巴戟天长势良好,将巴戟天拿到实验室化验后,中药含量达到药典标准。
“没想到肉桂下套种巴戟天的效果这么好。”黎阳新说,在种植肉桂的时候,同时种上巴戟天苗,可以同时管理两种经济作物,减少了管理的成本。等巴戟天生长四五年后便可采挖。采挖时由于表土有肉桂树的保护,土地不会造成流失,极大地解决了纯种巴戟天产生水土流失的问题。同时,他们将种植出来的巴戟天化验发现,品质与纯种基本无差别,产量差别也不大,套种每亩多产生一万多元的收益。
帮助黎阳新采挖巴戟天的农户看到效果后,不用推广,他们主动跟着试种,肉桂套种巴戟天的做法,逐步在德庆县推广开来。据统计,目前,采取肉桂套种巴戟天的方式种植,主要集中在该县高良镇和凤村镇,套种面积超10万亩。
天生“娇贵”的巴戟天,对生长环境高,喜好新地。因此,种植一造采收后,基本不会再连种。“一般采收巴戟天后,我们会让土地‘休耕’,等两年肉桂可以采收,再重新种上新的肉桂苗和巴戟天苗。”何炳坚说,连种巴戟天管理成本高,病虫害也会增多。
“国家大力鼓励中药材生态种植,发展林下经济,肉桂套种巴戟天的生态立体种植,正符合国家的发展要求。”黎阳新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对接大型药企,洽谈尝试在肉桂下种植其它的中药材,如春砂仁、广佛手等。
目前,德庆的巴戟天八成以上为初加工产品,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农户赚的是劳动力的钱,希望当地政府部门能尽快落实申报巴戟天为药食同源项目。”黎阳新说,在国家重视中药材种植及中药发展的背景下,加快巴戟天的深加工领域发展,将更好地推动巴戟天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提高巴戟天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