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把深化改革作为激发县镇村发展活力的关键,全面落实“百千万工程”,先行启动高要金利、四会大沙、鼎湖沙浦、怀集下帅4个乡镇“两工两农”示范建设。图为四会大沙。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西江日报记者 谢江涛
特约记者 梁爱玲 通讯员 廖通
改革开放是广东的鲜明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再次嘱托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对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庄重宣示和强力动员。
建设省际“睦邻廊道”有关经验做法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全肇办”涉企服务模式被评为“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典型案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获得全省通报表扬……
过去一年,我市各地各部门按照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经济、行政、城乡、科技教育人才、生态环保、民生、文旅、社会治理等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基本完成了2022年安排部署的102项改革任务,取得扎实成效。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正不断打开肇庆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用好“关键招”:
以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在肇庆开办企业、经营发展,体验一天比一天好!”前不久,在政务服务开放日座谈会上,一名企业代表在体验线下办理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业务后,发出了由衷赞叹。
“肇庆服务,天天进步”正成为肇庆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鲜明特征。去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数字政府2.0建设,推动750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市内通办”;持续推动涉企审批流程改革,“开办企业”指标排名全省第7名;建立健全常态化党政企沟通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发上线“全肇办”涉企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诉求处理机制,累计受理企业相关诉求5956宗,企业满意率达100%。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以深化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为重要抓手,我市全方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谋划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肇庆)示范区,推动佛肇一体化发展,加快融入广州都市圈;构建大招商统筹推进机制,2022年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27个,制造业项目占比超过90%;加快健全功能区和园区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小组+指挥部+国有开发公司”的开发运营管理模式;完善党政机构、乡镇街道职能体系,“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服务机制累计协助镇街解决“吹哨”事项500多件。
我市还把深化改革作为激发县镇村发展活力的关键,全面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先行启动包括高要金利、四会大沙、鼎湖沙浦、怀集下帅4个乡镇的“两工两农”示范建设;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出台政策支持“新农人”回乡创业就业,六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坚持以美学思维建设美丽乡村,8个县(市、区)均启动规划建设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总里程200.7公里。
立破并举促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下来,我市将制订实施安商行动方案,完善企业全周期服务链,全面推进数字政府2.0改革建设,建立更加优化协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以落实“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着力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打出“组合拳”:
以改革增添发展动能
3月初,风华高科频频传来捷报: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发布的全国200家创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成功斩获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被誉为“中国工业奥斯卡”的“中国工业大奖”……
企业科创勇攀高峰,彰显了“肇庆制造”的硬核实力,也是我市深化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最好见证。
我市协同推进教育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积极参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户籍制度“零门槛”落户改革,增加义务教育公办学位2.6万个,全市完成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22所;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大力实施“西江人才计划”和“百千万”人才引育工程,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发展最大的“本钱”。过去一年,我市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改革,统筹落实大江大河统一监督管理,狠抓西江、北江等沿岸大保护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一批绿色能源项目建设,以及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改造工作;制定实施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以高水平生态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聚焦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新期待,我市持续深化文旅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擦亮文旅名城闪亮名片。在声势浩荡的旅游业“二次革命”推动下,我市持续提升“肇庆千里画廊”环线游品质,成功打造“肇庆红十景”“肇庆五十景”,《瑞鹤归》《小鸟新天堂》等影视文学佳作,频频将美丽肇庆带进全国视野。我市还推动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化,培育“邻里先锋”“薪火相传”等普惠性志愿服务项目162个;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现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及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升级。
注入“源头活水”,激活“一池春水”。我市将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统筹推进“山湖城江林泉峡”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大力实施旅游振兴“十大行动”,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做实“基本功”:
以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近日,第三届“三月三古城文化活动”在封开县江口街道拉开序幕,来自粤桂两地的群众相聚一堂,赏广信文化、看非遗展示、尝两广美食,共同感受“同饮一江水,粤桂一家亲”的无穷魅力。“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两广文化、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省际‘睦邻廊道’建设成果的又一体现。”江口街道党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省际“睦邻廊道”建设是我市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形态的重要尝试。去年以来,我市以粤桂省际合作为契机,实施“粤桂一家亲·省际睦邻廊道”项目,探索实施“1+10”联建共建模式;创新构建党建引领产业链发展机制,构建起“1+X+N”联建共建组织体系,首批打造了玉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贡柑产业链等9个党建项目;在全省率先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考核工作方案,持续增强各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让基层治理在党建引领带动下绽放幸福之花。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难在基层,贵在改革。我市锚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肇庆、法治肇庆目标,持续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等工作,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为契机,在全省首创政府重大行政决策“1+N+3”制度模式,大力推进行政执法职权下放,62项职权在镇街得到使用,在全省排名第一。同时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创新稳就业保就业机制,深化公共卫生领域改革,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全市疾控中心县域全覆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练就过硬“基本功”,走稳“最后一公里”。下来,我市将继续做好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文章,深化医药卫生、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打造出更多有地方特色、有重要影响的改革典型,以改革工作新成效不断塑造肇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