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大型产业集聚区翻开新一页肇庆向“万亩千亿”再迈新一步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31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4月14日,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市管起步区交出2023年一季度成绩单,并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度过一周岁生日。这个承载着“万亩千亿”愿景的产业主阵地翻开新一页,也意味着肇庆迈出了新一步,为实现“制造业当家”增长了信心、底气和经验。

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

31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4月14日,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市管起步区交出2023年一季度成绩单,并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度过一周岁生日。这个承载着“万亩千亿”愿景的产业主阵地翻开新一页,也意味着肇庆迈出了新一步,为实现“制造业当家”增长了信心、底气和经验。

只有大平台才能承载大产业,才能推动大发展。肇庆把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打造核心发展引擎、破解内外双重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重要抓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在紧凑的节奏中,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破局起势,并实现省专项用地指标、土地收储、专项债资金、新修道路管网、新投产项目等多项目指标“跑”在全省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前列,为下一步加快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吹遍全省各地,肇庆紧跟步伐,在全省率先实现大型产业集聚区实体化运作。市委、市政府全面推动土地征收、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各项工作,形成热火朝天的建设开发局面。仅用3个月时间,市管起步区已实现“熟地”收储2400亩,新引进30多个优质项目,其中包括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台铃电动车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开局,打造“万亩千亿”现代化产业承接大平台实现再加速。

不到10天平整好用地

企业“不敢相信”

集聚区的速度来自苦干和踏实。“我们简直不敢相信,怎么这么快。”在签约现场,台铃科技(广东)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说起落户肇庆集聚区的故事。她介绍,集聚区负责人第一次到访台铃是今年的元宵节,随后双方开始密切对接。集聚区负责人三次登门,招商工作专班则快节奏跟踪服务。台铃方面第一次到集聚区考察即确定了项目选址,“当时还是一片鱼塘”,不到十天后,招商专班发来现场照片,用地已全部平整。台铃一再确认,“我们考察完离开肇庆后,集聚区就立刻组织车辆进场,24小时三班倒施工”,如此高效率让这家布局多地的大企业深深佩服。

台铃对肇庆寄予厚望,项目将投资10亿元,规划年产1800万辆电动车。为便利配套,台铃将和肇庆共同推动电机配件商等落户。

淮海电梯铸件公司是肇庆的“老朋友”。2022年6月16日,肇庆集聚区首批11项基础设施集中动工。当时淮海正和集聚区商讨落户,该公司总经理邢赞受邀到场,他认为集聚区交通便利、综合性价比突出、产业链配套及部门服务热情细致,他期待公司能落户肇庆。4月14日,淮海项目在集聚区动工,邢赞再一次来到现场。他既期待又感慨,他介绍,淮海项目于今年2月签约,不到两个月集聚区已完成用地“三通一平”,让公司更相信肇庆能带来美好前景。

力争6月底前

实现向全部31个项目供地

肇庆集聚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回应企业的支持,相关负责人表态:将力争用2至3个月完成产业用地相关手续,于6月底前实现对签约的31个项目供地。

本次落户、动工的企业是“广东制造”的优秀代表,如台铃是全国排名前列的两轮电动车品牌,除了中国内地,还畅销“一带一路”国家。记者了解到,本次落户、开工的企业基本都是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布局肇庆增资扩产,奋力向国家“小巨人”目标进发。如淮海在关键零部件领域逐步推进国产替代。深圳好博窗控技术有限公司拥有451项专利,肇庆项目主要生产智能门窗控制系统(含智能控制设备和系统)及高端智能门窗产品。

他们选择肇庆作为新起点的伙伴,除了区位交通、要素价格、营商环境等考虑外,还与产业链有关系,譬如本次签约的项目中就有宁德时代、达利园的供应商,也有高端挤压机设备项目,可就近配套华昌、星际等金属加工项目,其中华昌位于肇庆集聚区的首期项目将于5月试产。

对于肇庆而言,一家家专精特新企业落户大型产业集聚区后,除了推动协同发展,做大本地产业链的“蛋糕”外,还可以吸收来自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的创新溢出。台铃负责人介绍,除整车生产线,该公司还会把未来重点发展的智能光伏电动车项目投放肇庆集聚区。这一新产品应用的正是华为的专利技术。

向大目标出发

还需推动产城融合

乘势而上正在此刻。翻开新的一页,肇庆集聚区再领新任务。市领导强调,我市将坚定不移把打造集聚区“万亩千亿”大平台建设作为重要任务,通过深入实施“筑巢”“引凤”等十项行动,向集聚区集中投放资源、政策。

大型产业集聚区将继续通过“2+5”的框架(2个市管起步区+5个地方起步区),统筹推进建设,重点建设好莲富、大沙两个市管片区,推动两个片区与端州、高要、鼎湖—肇庆新区、四会、肇庆高新区五个片区连成一大片,成为真正的产业高度集聚平台,为肇庆加快实现“两个定位”目标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市委、市政府要求,要加紧推进集聚区市政、交通、能源、环保、产业配套、生活配套、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产业承载力。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等关键问题,把肇庆集聚区打造成为企业愿意来、项目敢落地、人才留得住的产业大平台。

在西江日报4月12日推出的“筑巢行动”深调研中,就曾对肇庆打造大平台的愿景进行了分析,并对下一步配套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在推进产城融合时,要把握好“青年友好”这一钥匙。特别是随着落户的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增多,具备一定学历、对生活环境有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也将快速增长,需求将会释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青年友好城市”的现实意义将会凸显。

在这方面,企业作出了示范,其中一个新落户项目的负责人刚签完约,就立刻委托集聚区服务专班帮忙加快公司和肇庆高校的对接,“他们要‘抢’年轻学生,为今后项目的发展做好干部储备。”负责对接的招商工作人员说。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