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下帅: 打造“百千万工程”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特色样板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当前,围绕落实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肇庆快速响应、先行先试,创造性启动包括下帅壮族瑶族乡(以下简称“下帅乡”)在内的“两工两农”4个乡镇示范建设,启动推进下帅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大力实施民族特色产业示范工程等“六大工程”,多方联动支持下帅乡高质量发展。

西江日报记者 谢江涛 苏燕君 林琳 特约记者 梁爱玲 通讯员 廖通

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乡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努力探索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促乡村振兴的“下帅模式”;以“蓄水养鱼”的产业思路,做好“牛、茶、酒”三字文章,打造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农文旅融合新名片;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丰富提升壮狮舞、竹竿舞等特色文化内涵;用美学思维加强壮族瑶族特色风貌保护开发,建设生态优、环境美、民风淳的美丽壮瑶乡……

当前,围绕落实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肇庆快速响应、先行先试,创造性启动包括下帅壮族瑶族乡(以下简称“下帅乡”)在内的“两工两农”4个乡镇示范建设,启动推进下帅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大力实施民族特色产业示范工程等“六大工程”,多方联动支持下帅乡高质量发展。

怀集县下帅乡是壮、瑶、汉三个民族的聚居地,是广东省7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肇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近年来,肇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以及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抓住用好省“百千万工程”的重大战略机遇,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断推动民族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成就了下帅乡作为肇庆探索镇域高质量发展试点的信心和底气,努力打造成为“百千万工程”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特色样板。

弘扬民族乡特色文化

以文化传承厚植民族情感认同

作为壮、瑶、汉三族人民千百年来共同的家园,风景秀丽的下帅乡既有香醇甘洌的糯米酒,也有风情摇曳的壮瑶歌舞曲,三族人民和睦共生,多彩灿烂的民族文化也在这里生根发芽、交汇相融、传承发展,共同铸造了新时代下帅乡百花齐放、独树一帜的民族风貌。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近年来,肇庆通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校园,支持传承少数民族技艺,加强重大民俗活动组织策划等方式,不断做好民族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保护工作,让美丽“非遗”家喻户晓、代代传承。

下帅乡以“政府搭台、公益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聘请文化传承导师,在民族学校、文化站开展春牛舞(省非遗)、壮狮舞(市非遗)、采茶舞、马舞、竹竿舞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至今已累计培训5000多人次。

走进下帅乡民族学校、乡村“复兴少年宫”,热情的壮族姑娘正在演唱悦耳的民族歌曲,笑容灿烂的教师伴随韵律跳起春牛舞,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跟唱学跳,曾在漫长时光浸润中褪色、面临“青黄不接”局面的民族文化,在此刻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大家一起跳舞、比赛,以赛促练,以舞为媒,彼此的心拉得更近了。”下帅壮族瑶族乡民族学校教师黄思影告诉记者,无论是壮族瑶族孩子,还是汉族学生,大家都特别喜欢这些文体活动,这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凝聚各族民心的有效途径。

壮酒香,瑶歌扬,汉情深。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迎着春风,开满肇庆大地。

做强民族乡特色产业

以产业“造血”壮大民族乡

发展根基

在牛仙谷醉美山水环绕下,壮族姑娘韦红兵一边用壮语吆喝着嘹亮的祝酒歌,一边把一杯杯香醇浓郁的“壮瑶红酒”端到远道而来的客人面前。韦红兵自豪地说,西餐餐桌常有红酒牛肉,而下帅乡也有“帅牛肉”和“壮瑶红酒”,还有清新淡雅的单丛茶,“一肉一酒一茶”尽显浓浓的民族乡情。

东西村的相思林、车福村的单丛茶科普基地、竹六村的六桥特色村寨、山奢村的三华李基地、黄翰村的牛仙谷和壮瑶红庄园……近年来,下帅乡充分挖掘优美生态环境和少数民族的特色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生态农林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特色文化旅游业,民族风情生态旅游有序开发拓展,把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产业资源“串珠成链”。

目前,下帅乡累计种植单丛茶1500多亩、百香果700多亩、鹰嘴桃350多亩,年产“壮瑶红酒”5万多斤,同时加快谋划推动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多渠道壮大群众经济收入。下帅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风情旅游小镇”“广东省森林小镇”。

“我们还把黄翰、山奢、竹六等五个村党支部联合起来,共同兴办怀集县兴帅农业发展公司,经营起农副产品销售等业务,不断壮大村集体产业。”下帅乡党委书记刘剑飞介绍说,如今下帅乡所有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14403元增长到2021年23995.22元,增长66.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群众的腰袋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红火了”。

去年12月,在市委民族工作会议暨推进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下帅单丛茶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肉牛生态养殖项目等一批别具下帅特色的产业项目成功签约,进一步为下帅乡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按照肇庆推进下帅壮族瑶族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下帅乡将大力实施民族特色产业示范工程等“六大工程”,围绕“蓄水养鱼”的产业思路,着力做好“牛、茶、酒”三字文章,推动黄牛、单丛茶、“壮瑶红酒”等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建设民族特色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打造农文旅融合新名片。

打造民族乡特色村镇

以“绣花”功夫绘就

民族团结画卷

天下胜,是故合力。近年来,肇庆各级各部门在下帅民族乡高质量发展的谋篇布局中尽显“绣花情”,在排忧解难中淬炼“绣花技”,在急难险阻中练就“绣花功”。

据统计,近3年来,肇庆五个中心区(市)共出资近5000万元落实帮扶项目,增加农户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市直30多个单位共筹集资金超6000万元,全面实施经济帮扶、干部帮扶等“五大帮扶”,把“输血”与“造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增强下帅乡自我发展能力。

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是“百千万工程”的题中要义之一。下帅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民族乡。

通过基层治理积分制,下帅乡探索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316”工作机制——将人居环境考核得分与村集体、村民小组、村民小组长等奖励金相挂钩,努力建立形成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

通过做深做实“党建+林长制”工作模式,下帅乡厚植乡村发展“绿色家底”——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森林小镇,竹六村、山奢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车福村、黄翰村、东西村被省林业局认定为广东省森林乡村。

春光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民族团结广场的不远处,勤劳的下帅群众依托地势种植起呈石榴籽景观的民族团结同心林,寓意着下帅壮、瑶、汉三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新年伊始,下帅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是全省7个民族乡首个获此“国字号”殊荣的民族乡。这是对肇庆民族工作的肯定,也吹响了推进下帅乡打造“百千万工程”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特色样板的冲锋号。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下帅乡,正踏上“百县千镇万村工程”新的赛道加速奔跑。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