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幕粤剧《星火》中的精彩打戏。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情境剧《老相机》。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小品《爱的味道》。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独幕粤剧《星火》。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粤曲《奋进新征程》。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是践行戏剧艺术具体工作的力量源泉。近年来,在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倡导下,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题材本地戏剧创作的主流题材类型,舞台化、艺术化的手法表现红色文化、生活题材等现实内容,宏大主题与个体命运、传统与艺术创新交织,涌现出一批优秀戏剧作品,以及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
在肇庆市委宣传部的指导和市文联的组织下,1月12日晚,“永远跟党走 扬帆新征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戏剧晚会上演,粤曲《奋进新征程》、独幕粤剧《星火》、小品《爱的味道》和情景剧《老相机》等本地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作品或追忆,或传承,或教育,或启迪,以戏“讲”故事的艺术手段,营造“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良好氛围,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示肇庆戏剧人创作成果和戏剧力量。胡美娟
小品《爱的味道》编剧邓婉花: 笔写身边事心系故乡情
爱的味道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而在小品《爱的味道》中,这是留守老家的父母,把儿女的喜好一件件记挂在心里,把他们喜欢吃的瓜果蔬菜种满田头,把咸菜一坛坛摆在屋檐,把一条条腊味晒满院子……
该作品编剧邓婉花告诉记者,这个小故事讲的可能就是身边人经常会发生的故事。故事中,朱军开着一辆新车回家,朱婶恨不得把家搬空给儿子,腊肠、萝卜、菜干……不料腊肠上的油渍弄脏了新车,朱军借题发挥,弄得妈妈伤心不已,邻居贵叔和胖婶趁机给朱军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课。朱军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和错误,明白了留守父母的苦心与深情,最终同意把爱的味道放进车厢。
故事看起来简单,写起来却并不简单。这一故事雏形在邓婉花的脑中“存储”了两年之久。“虽然我们全家都在城市定居,但是我经常会回老家。而一旦我们回去,村里留守的左邻右舍和宗亲们都把我们当孩子一样,拼命给我们车里装上他们的农特产。”敏感细腻的她立刻觉得这是一个很温情的故事。但是从哪里切入呢?人物与背景如何设定?在创作过程中,她如同一个强大的导演,一人分饰多角,将每个人的身份、背景、对话一一演绎好,再落笔成章。去年的一天,她再次回乡下,同样的情景再次上演时,“有了!”她欣喜若狂,回去之后下笔,3小时后就有了这个故事。
“写小品有固定的模板,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一个都不能少。那么在这个故事里,朱军和妈妈的矛盾一次次升级,从妈妈摘萝卜摔跤、头晕,再到朱军发飙、邻居劝解,最后矛盾解除大家圆满,就是遵循了这个模版。”邓婉花表示,她通过作品所传递出来不仅有亲人之间互相惦念的温暖,还有一种酸酸的乡愁,这正是故事之所以让人感人的地方。
1月12日晚,小品《爱的味道》和众多市戏剧家协会的其他作品一样,被搬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戏剧晚会的舞台。在导演和演员们的共同演绎下,作品获得了众多观众的认可。“我们的作品从平面变立体,从纸面搬上舞台,需要编剧、导演、演员互相磨合,共同提升,感谢这个机会,我觉得很幸运。”她说。
作为一名资深创作者,邓婉花的经历和身份可谓丰富,现任肇庆市高要区文化馆副馆长、兼高要区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也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由于生长于农村,从事文艺工作30多年来,她始终以城乡主题为创作源泉,写出了一个个“接泥土、带露珠、有烟火气”的接地气作品。作品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快板、情景剧、表演唱、小戏、小品等。其中,她的作品《暖冬》等50多件(次)获省、市各类奖项,方言演唱作品《进城找老公》获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曲艺类金奖、广东省第八届群众戏剧曲艺银奖;方言演唱《晒幸福》获广东省第九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银奖;小品《暖冬》获2019年度广东省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评选一等奖。
时至今日,凭着一腔热爱,邓婉花仍然在坚持文艺创作。“创作一定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而且作品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写出让人有共鸣感的作品,才会被观众所接受。”她表示,自己的电脑有一个专用文档,目前有3万多字,是自己无论去到哪里获取的哪怕一丁点灵感信息,以流水账形式记录下来,时不时再翻看,等待时机成熟,又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了。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