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西山村复耕复种后的耕地上种植茭白。 西江日报通讯员 黄瑛居 摄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通讯员 黄瑛居
日前,封开县气温骤降,冷风裹着寒流肆意穿行在收割后的田间。但在长安镇西山村委会石排自然村却是另一翻景象——几台勾机轰隆隆地开进田间平整土地、清理杂草,10多名村民则在种植茭白(茭笋)。这也给隆冬的小山村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这块地属于西山村委石排自然村,面积只有8亩左右,已经撂荒了好几年,经过整治后实现了复耕复种。”封开县长安镇党委副书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邓建忠告诉记者,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长安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其中大部分属于偏远丘陵山区坡地或细碎地块的耕地,因为道路不畅通、基础设施缺乏、耕地质量下降,复耕复垦难度大。
据介绍,去年以来,为了推进撂荒地的复耕复种,确保粮食安全,长安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员进村入户摸查情况、统计数据、遍访民情,获得了第一手的数据和信息,并按照撂荒地的范围、面积、权属,形成基本数据台账。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各村委复耕复种撂荒地有三大困难,一是撂荒地整治后由谁来耕种;二是整治成本高;三是整治后的持续复种难。”长安镇党委书记李海洋告诉记者,镇党政班子经过深入调研和讨论,把撂荒地进行了分类,主要为沿266省道两侧良田因无劳动力导致的撂荒和西山村为代表的偏远丘陵地撂荒两种类型。在引进广东亿田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在西山村进行初步探索后,长安镇逐步形成了偏远丘陵山区撂荒地治理“2+3”模式。
所谓“2+3”模式,指的是长安镇政府在考虑各方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引进代耕企业实现代耕代种,代耕的前2年免地租,免租期满后,继续由代耕企业有偿承租3年,租金由村集体统一分发给村民“这样不仅企业得到了回报,村民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撂荒地经过5年的耕种,地力等级也能提高。”李海洋说。
记者了解到,针对第一种因无劳动力导致的撂荒问题,长安镇在2022年通过开展“万亩土地流转”项目,引进肇庆市益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将撂荒地与周边耕地一起打包流转,已基本解决266省道沿线的撂荒问题。此外,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驻封开县长安镇今宝村第一书记古新标积极主动联系企业前来投资考察,在其不懈努力下,成功流转出了600亩土地用来种植玉米项目,并吸纳了1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
针对第二种因偏远丘陵地而导致的撂荒问题,长安镇党委经过多次讨论研究提出了复耕复种初步方案。首先是由村委召开村民大会,动员群众复耕复种,对于确实无复耕复种意愿的,由政府寻找第三方企业按照“2+3”模式进行代耕代管2年,期满后按市场价续租3年。
为了吸引涉农企业进驻耕种,该镇还将需引进代耕代管撂荒地周边田地一起打包统一流转5年。广东亿田科技农业有限公司是该镇引进的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已投入100多万元对西山村撂荒地及周边土地350亩进行整治和耕种,结合山冲地长期水淹的特点,长期雇佣了30多名村民种植茭白。
随着一批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进驻,长安镇的撂荒地难题也得到了破解,随之而来的是也为村民们创造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不少村民一边收着土地的租金,一边在田里务工,收入也得到了增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