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宁坊邓家大屋外观。
▲青宁坊邓家大屋屋檐装饰的十分考究。
▲“邓仝墙”。
在端州区城南路青宁坊8号,有一座老街坊们都颇为熟悉的老屋:邓家大屋。这间清代乾隆年间所建老屋与古城墙只是一路之隔。相传在几百年前,此地一位名叫邓鹏的人受命从三水白泥来到青宁坊,作城墙巡查之职,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定居于此。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沿着老城区城南路的蜿蜒小巷走,一直到青宁坊8号,便是街坊邻里都十分熟悉的老屋:邓家大屋。屋外可见,其瓦顶尚保存完好,两侧各设一个书房和阁楼,青砖堆砌,如不细看,很难看出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宅第。
据《广东省肇庆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端州篇>》记载,青宁坊邓家大屋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间二进。总面阔11.4米,进深15米。硬山顶,素瓦当,青砖墙,麻石勒脚,砖木结构。头门凹肚门,麻石门框,前堂前半坡用砖墙承托,后半坡为瓜柱形梁架。青宁坊邓家大屋保存清代建筑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邓家大屋所处的青宁坊亦属一条老街巷。《端州百街掌故》记载,青宁坊原作清宁坊,本意是清明宁静,语出《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彼时的青宁坊路面多用卵石铺筑,房屋普遍为砖木结构,木石门框,雕花帘,垛脊,青瓦面,峰火墙,临街有商铺,屋内多是三、五、七进庭院。
据介绍,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名叫邓鹏的人受命从三水白泥来到青宁坊,担任城墙巡查职务,定居在邓家大屋。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居住在大屋的人们生活艰辛,邓家大屋开始逐步衰落。
曾做街巷公共炊堂
据邓氏后人介绍,邓鹏担任古城墙巡查的职务。但城墙一圈接近3公里长,日常徒步巡查是不现实的。为此,在如今的丽谯楼和披云楼之间有一片马场,所养的马匹便是用来骑巡的。
邓家大屋的主屋与阁楼之间的墙上镶嵌着一块颇具年代特色的正方形砖块,上刻有“邓仝墙”三字。从民国时期开始,邓家人受生计所迫,将阁楼书房卖给他人。而“邓仝墙”便是两家人为了日后墙体所属所做的标记,意为双方共有,不许产生纠纷。
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运动如火如荼时,邓家大屋曾被征用为街巷共用的炊堂。当时每家每户都到邓家大屋吃“大锅饭”,场面相当热闹。不过一年后,炊堂撤去,邓氏族人又返回居住。
“文革”期间,邓家大屋遭受严重破坏。直到“文革”结束,政策落实后,邓家后人才返回邓家大屋居住。
但邓家大屋早已“面目全非”,头进与二进均被改建成多个木板房,居住着7户人家。而现如今,邓家大屋的颓败之况,再难重现昔日老屋的古韵之美。
西江日报记者 袁丽娟 整理
图片均由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