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市长许晓雄到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通过热线电话倾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关经营等方面的咨询和建议,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他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坚持“项目为王、企业第一”,着力从“谋、投、建、产”全过程为企业(项目)提供精准、优质、贴心的服务,帮助企业突破瓶颈、稳产满产、提质增效,保障项目落实要素、加快推进、投产达效,持续推动全市经济稳增长。(9月15日《西江日报》)
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稳定就业的“顶梁柱”、拉动投资的“牵引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我市大力实施“项目为王企业第一深化服务稳增长”活动,积极开展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接听12345热线电话工作,能有效形成党政领导示范带动效应,凝聚全市上下助企扶企合力,切实提升助企纾困质效。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服务市场主体是各级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稳住经济增长的一道“必答题”、一堂“必修课”。
肇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主体城市,更应该清醒认识今年经济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抓好经济工作,稳住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地方发展的关键靠市场主体发展,围绕中心、服务产业,核心是服务市场主体。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只有切实提高服务市场主体的紧迫性重要性,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就是服务全市大局”的理念,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谋路径、想办法,真正在市场主体发展每一个有需要的节点,送上最精准、最及时、最温暖的服务,才能助力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夯实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用精准服务切实提高实干“速度”。当前我市已与608个产业项目签订“双容双承诺”协议,实行“先建后验”,全力支持项目投产达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不可避免遇到执行梗阻,如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工程竣工验收业务办理时间长、材料多、退件多。因此更加需要全面实施工程项目在线申办、并联审批,建立住建、资源、消防等相关部门的产业项目工程竣工联合验收机制,以最大限度简化办理流程、缩短项目审批时间,在保证项目质量达标和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切实支持企业提前投产经营。
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用优质服务切实提高管理“温度”。近日,国务院大督查曝光的“榆林卖5斤芹菜遭罚6.6万元”“惠州城管对渣土车重罚轻管”等案件引发热议,可见对市场主体的“小过重罚”问题突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新形势下,更要对市场主体执法把准“尺度”和“精度”,着力建立企业容错、“无事不扰”等机制,依法审慎办理涉企案件,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让法治阳光实实在在温暖心田,真真正正助力市场主体发展。
破解制度性障碍,用创新服务切实提高执行“力度”。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为避免过时条款成为限制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应全面梳理我市涉及产业项目落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约束条件,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我市实际情况,对有利于甄别筛选优质产业项目、促进项目履约的约束性条件保持执行,对不利于项目落地建设或对项目发展造成阻碍的约束性条件要及时调整或删除,避免机械式执行成为阻碍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局限。
为企业提供精准、优质、贴心的服务,关键在行动、根本在落实。我们要以猛药去疴的决心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真正当好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真正把服务市场主体发展和项目建设的意识根植于脑海中、具体到行动上,以“母亲式”服务实打实帮助市场主体解决困难、提供帮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市场主体稳步提升、经济稳进提质。
胡玉坤 冼芷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