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采挖麻竹笋为广宁农民增收致富。图为一名村民在收获麻竹笋。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1月底,国家林草局印发了《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收录了全国28个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以进一步促进全国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广宁县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入编。
森林面积达到3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2.18%的广宁,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着眼当地实际,广宁近年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多种林下复合经营模式,结合“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同步推进,着重培育南药、茶、竹荪、灵芝等林下种植,竹笋、竹虫等采集加工业,林下养禽畜和蜜蜂等养殖业,发展森林康养,全方位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交出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
菌菇种植带动村民致富
广宁县坑口镇下寨村有山林面积9000亩,绝大部分为竹林。去年2月份,经过广宁林业部门和农业专家的论证,在村党支部书记黄淦芳的带领下,村里改造弃耕竹林,在竹林内种起了竹荪,发展起林下经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黄淦芳介绍:“一亩竹林,扣去成本,能收入差不多3万元。”
竹荪采摘过后,竹林又处于“闲置”状态。为了增加竹林产值,黄淦芳利用种植竹荪的基础,又种植起同是菌菇类的赤松茸,与竹荪的种植周期刚好错开。而且,其培养基废料对于竹林也是很好的有机肥,和竹荪一样能与竹林相互促进成长。
黄淦芳认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不高,竹林又被丢荒,这是很可惜的。由合作社+农户种植菌菇类,年纪大的村民也能参与,既可以盘活竹林,又能带动经济发展。”他期望,通过竹荪、赤松茸的种植,促进下寨村林下经济双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小竹笋带动大产业
广宁是“中国十大竹子之乡”之一,广宁笋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发展的林下经济也更为直接。该公司通过种植麻竹,采挖麻竹笋销售、加工而发展迅速。2017年,公司负责人之一的冯肇洋到清远英德考察后,返乡大力种植麻竹笋,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目前在广宁县洲仔镇带动300多户农民种植,总面积约6000亩。
冯肇洋算了一笔账,村民种植的麻竹笋,2021年合作社以每斤1至1.2元收购,一亩竹林最少可以收获1500公斤竹笋。“相当于每亩竹林基本可以收入3000元,以30亩计算,一个笋期下来,可以收入10—12万元。笋期过后,还可采伐麻竹出售,每50公斤售价约40元,接近茶杆竹市场价。”
同时,公司的创丰合作社又与周边北市、江屯、坑口、赤坑、横山等镇的合作社合作,签订协议保底价回收麻竹笋,扩展种植面积近3万亩。2019年,创丰合作社的麻竹笋种植被列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目前已拥有一整套自动化生产设备、工厂化生产线及成熟的生产技术,年生产竹笋量达到了1万吨,产值达2600万元。公司已注册了四个商标,正着手将产品升级,瞄准港澳台市场。近期,该公司又上榜了2021年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林下经济
近年来,广宁高度重视林下经济,通过科学规划,全方位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并将其列入林长制的考核范围,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强化服务意识,落实金融、信息、技术、资金等扶持政策。
抓好重点工程是发展林下经济的另一个抓手。据悉,广宁狠抓总投资2350万元的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县建设和1.5亿元的省级油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目前砂仁、仿野生灵芝、竹荪、牛大力、金花茶、七星山南药、竹笋,以及油茶种植、加工和旅游等多个项目已完成建设。当前,广宁油茶种植面积已有6.25万亩,肉桂5万亩,砂仁3.5万亩,示范带动效应凸显。
结合竹产业及旅游发展,广宁着力推进总投资8.57亿元的广宁县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抓好广宁竹海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和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等工作,提升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品位;完成竹海大观、万竹园、罗锅观竹亭改造提升项目,建成赤坑绿美古树乡村、红花油茶主题公园及11个绿化美化省定贫困村,持续打造森林休闲旅游网红打卡点,扩大森林旅游知名度。
同时,广宁积极探索和大力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林场建设,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相关专业协会,提高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职业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已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林场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