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双减”政策贯彻实施已有一个学期,实施的效果如何?按政策要求,低年级不布置作业,很多家长担心没有作业,学生如何巩固所学知识,如何知道孩子学得好不好?对于幼儿阶段,社会上培训机构盲目“抢跑”开设的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已难觅踪影,家长担心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对于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部分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肇庆鼎湖逸夫小学老师黄秀英开门见山,“双减”政策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不布置书面作业,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做好教学提质增效,该校继续深入“152”的教学模式,即将40分钟的课堂分成三部分,开始5分钟组织学生诵、讲、听、算等活动,课中25分钟进行高效授课,课末10分钟进行复盘、检测、堂练,将曾经带回家做的作业,当堂完成,做到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练习在课堂上落实。
此外,一二年级增设课后服务,大部分学生留校,学校利用科任老师辅导学生巩固当天知识,但不讲新课,口头、笔头相结合。同时,课后开展项目式活动,如亲子阅读、亲子亲近自然,将学科知识和课后活动结合起来,活化所学知识。黄秀英说:“通过实践,学生作业少了,学习兴趣更浓了,教师要做的教学工作多了起来,但教学氛围更活跃了。”
“‘双减’政策实施后,我们严格落实‘三个务必’,即务必落实二次备课,务必落实15分钟课堂纸笔练习,务必落实现场有效评价。”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德庆县孔子学校副校长刘雪霞告诉记者,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深入备课,且练习当堂完成,当堂评讲,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
此外,该校力求课后服务精益求精,推行“基本托管服务+素质拓展服务”的“一辅+两刻”课后服务模式,即作业辅导+写字一刻+阅读一刻。通过动手、动口、动笔来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作业习惯、阅读习惯。同时,通过课外游戏拓展,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幼小衔接方面,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肇庆市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副园长梁华凤对幼小衔接颇有见地。她告诉记者,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的工作,小学也应引起重视,要共同进行科学探索,双向衔接。
作为幼儿园,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与发展,不是完成“固定知识”的传授,而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学习兴趣、愿望、能力和品质的准备。幼儿衔接应贯穿于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从身心、生活、社会能力、思维方式准备四个方面为幼儿升入小学奠定基础。
幼小衔接应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奔赴。对此,梁华凤建议,小学也要加强园校协作,双向理清幼小衔接清单并预设幼小衔接课程,小学教师要坚持以儿童为本,先备“人”再备“课”,以学定教,全面有序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开展园校联动教研,通过幼儿园与小学教师线上线下的主题性联合教研,增加双方对彼此学段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了解,共同解决幼小衔接中的疑难问题。此外,在双向衔接中关联家长、社区、社会等多重因素,开展多元互动,搭建平台,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观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