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德庆历史文化是何福良最大的兴趣爱好。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一段名为“我在德庆修复清代古籍”的视频,近段时间被广泛传播。视频中,一套六册已破损、散页的清代石印线装《康熙字典》,被整理好内页后,重新封页、线装,用定制的书盒保存。
视频的制作及发布者,是德庆文史爱好者、家住凤村镇罗社村的何福良。让人惊讶的是,何福良的本职工作,是一家园林绿化公司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出生于1994年的他,一直醉心于研究德庆历史文化。
“这套《康熙字典》是我祖父在民国年间购入的,由上海锦章书局在光绪甲辰年(1904年)出版,距今已经117年了。巧合的是,祖父何毓荣就出生在这一年。”何福良介绍,其祖父饱读诗书,在村中威望很高,他留下一个书柜,保存有近20本古书籍。
去年清明期间,何福良发现这些古书籍破损较为严重,内页爬满了书虫,心痛之余,决定保护、修复它们。于是他上网搜索古籍保护修复的相关视频认真学习,为了准确介绍书籍历史,又钻研了《康熙字典》的编撰历史及作用、对后世的影响等,力争在展现古籍修复的同时也传递历史知识。
从决定修复到制作成不到3分钟的视频,近3个月里,何福良的业余时间都在忙这件事。别人看来枯燥、繁琐的过程,他却乐在其中。他坦言,平时工作很忙很累,最好的放松方式,就是全身心研究德庆的历史文化。
这个视频,也是他钻研德庆历史文化的一个体现。读小学四五年级时,他偶然阅读到一本回忆录,里面详细记载了他的祖父号召村民支持共产党,并筹集了枪支弹药及一万多斤稻谷捐赠给部队的事迹。从未与祖父谋面的他被深深吸引,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寻根问底,并由查找祖父的事迹扩展到研究德庆历史文化,发展成自己的兴趣爱好。
随着钻研的深入,何福良发现许多德庆人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一知半解,许多关于德庆的历史记载也不为人知。2015年9月,他注册了公众号“德庆文史”,和已70多岁、同样热爱搜集古书研究历史文化的父亲何爱文共同运营,坚持每周发布两至三篇关于德庆历史文化的文章。截至目前,已发出文章106篇。
记者看到,该公众号的内容主要包括德庆历史风貌建筑介绍、《人民日报》上的德庆、以及德庆一些历史文化活动推文、父子俩研究德庆历史文化的一些文章,其中“德庆历史风貌建筑”已介绍了33座。
何福良挖掘德庆历史文化过程中,也有许多意外的收获。“我最有成就感的,是纠正了关于德庆第一位进士石处道的记载。从明朝开始,大部分史书就错误记载石处道任松江知县,直到去年,我找到《吴江县志》等吴江当地的文史资料,研究后确认他担任的其实是吴江知县。”
这些年来,何福良已经收集了许多有关德庆各方面历史的书籍,去年,他还把收集到的6000多册德庆历史文化书籍的电子版捐赠给了德庆图书馆,希望有更多的德庆人通过历史认识家乡、热爱家乡。
何福良还着手做一些古书的翻译,希望更好地传承德庆历史文化。去年8月,他购买到一本《嘉靖·德庆州志》,利用空闲时间将其点校,目前初次点校整理工作已完成。“我希望把这本书的内容用白话文详细翻译出来,每一部分包括原文、校勘、注释以及译文四部分,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
“文言文对于现代人来说毕竟晦涩难懂,如果不翻译,会直接影响大家阅读史书、学习本土历史的兴趣。”何福良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保护家中保留下来的书籍。“肇庆当前正在编纂《肇庆大典》,就是为了保护肇庆历史文化、保护肇庆的古书籍,我作为肇庆人,应该紧跟这个脚步,一起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