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初冬时节,寒气逼人。但在广宁县北市镇北市村的紫苏种植基地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经过集中整治后,如今已成为富裕田。
据介绍,广宁县北市镇是一个水利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城镇,全镇总耕地面积9000多亩,属有机质土类,质地腐殖好,土壤肥沃,特别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生长。但是近年来由于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导致1000亩耕地丢荒,加之种粮效益低,农民投入粮食生产积极性不高。
为切实做好北市镇农田丢荒弃耕整治工作,北市镇委镇政府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机遇,立足镇情实际,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撂荒整治工作。
镇委镇政府通过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建立镇牵头、村主体、户代表三级网格员分片包段工作机制,镇干部进村入户发动宣传,因地制宜采取“代耕+委托+流转”的方式,抓细抓好荒田复耕工作。
但是,代耕和委托只能依靠在家的农民挑起来,不是长久之策。在镇委为此犯愁的时候,今年年初,广宁县芳芳生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找到镇委领导,表达了租赁土地种植紫苏的意愿。
镇委镇政府委派了几名工作人员对紫苏的种植前景展开实地调查,发现种植紫苏不仅前景广阔,而且市场供销两旺,尤其是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的餐饮企业对紫苏的需求较高。
该镇组织镇农办、城建办、国土所的工作人员,协调配合广宁县芳芳生种养专业合作社与北市村委对接。北市镇政府也组织镇村干部走村入户宣传土地流转政策,解答群众的疑惑,收集群众对流转土地意见,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很快就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
“对相对集中连片的撂荒地规范建立土地流转手续,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复耕。”北市镇委镇政府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土地流转,直接解决车心、余庆、铺背、社区大岗等自然村的100多亩抛荒弃耕土地,率先在全镇打造出成规模的紫苏种植基地,成为全镇撂荒弃耕整治工作示范点,在全镇起到极大的示范带头作用。
今年11月底,基地的紫苏种子趋于成熟,看着一片紫色的如同海浪般的紫苏苗,村民们欣喜不已。
“紫苏叶的收获期是2-3个月,期间基地已经收获了多次紫苏叶,基本上收回了当年的成本,剩下的紫苏种子基本上都是利润,一部分留种明年开春种植,一部分出售给其他基地,一部分作为调味料和药材出售。”合作社的负责人表示。
看着曾经丢荒的土地,如今有了颇丰的收益,村里外出的务工人员纷纷将撂荒的土地流转至合作社,村里一些妇女也加入合作社从事锄草、养护、采摘等工作。
“总以为只有外出才能赚钱,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轻轻松松挣到钱,下班还能回家照顾孩子和老人。”村民笑着说道。
北市镇借此机会引导外出务工的农民返乡发展种养产业,进一步盘活了撂荒耕地。
为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北市镇委镇政府争取了上级单位和部门的资金、政策支持,联系镇城建办、水利站等,组织人员对年久失修的水渠进行清理淤泥、疏通支渠,对于部分没有水渠覆盖的农田,则重新申请经费修建农田水渠。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基本上解决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难题,大大提高了耕地产出效益。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中,纷纷要求跟种紫苏。
北市镇盘活摞荒地的做法也取得了成效,丢荒弃耕多年的1000亩耕地也基本上得到复耕,其中农户自行复耕或委托复耕的约300多亩,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复耕的约585亩。
昔日“瘦地”变“肥田”。目前广宁县芳芳生种养专业合作社在北市村已种植紫苏100多亩,亩产达到1500斤,一年可收成4造,年产值约为120万,并带动了周边的15名村民就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