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绍光手拿紫淮山满脸丰收的喜悦。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说起“德庆牌”紫淮山,见之者尝之者无不夸口称赞。浅紫色的薄皮带着泥土的芬芳,粉紫色的肉质润满胶质,紫淮山独特的色泽让其在众多农产品中尤其鲜亮夺目。在德庆县二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里,紫淮山成为了村民增收的宝贝,如今,在紫淮山的富民效应作用下,德庆乡村大地上正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车子在德庆县悦城镇罗洪村村口停了下来,顺着德庆县二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莫伟康手指方向,一片绿色盎然的田景出现在山前。沿溪而行,一路流水淙淙,走下泥阶,映入眼帘的便是该合作社种植的120亩紫淮山。碧翠如珠的淮山枝藤攀缘竹架,头戴草帽的农妇在一畦一畦藤架之间来回劳作。再过一个月,这片田地里的紫淮山将迎来大丰收。
“这里连片田地四周,远离工厂,真正达到零污染。而且灌溉水源取自山坑引水,土壤肥沃,是开发种植的天然环境。”走在田间,莫伟康蹲下,用手推开一小垅土堆,顺势将一小截破土而出的紫淮山掰断,“为了控制品质和品相,我们有一套收售标准——长度约1米,重量约3公斤的紫淮山才是我们出品要求。”莫伟康解释道,所以当紫淮山长度超过1米,我们便会舍弃多余部分,保留主干精华。
不仅如此,记者在现场看到,与传统种植紫淮山的方法不同,合作社里的紫淮山是“躺着”生长的。该合作社成员石绍光介绍,这种种植技术称之为“浅生槽种植模式”。传统的淮山种植,首先要选择沙壤土,在地里面挖约1米的种植沟,然后再埋种、封沟……山药竖着扎根,竖着长。“而浅生槽种植模式,只需要挖开20公分左右的浅表土层,放入一个特制的塑料浅生种植槽,将谷壳铺在槽内,预留种子空位后,撒上薄薄的土层。
石绍光补充道,“这样种植出来的紫淮山,个头更大、更直,表面更光滑。此外,因为表面只有一层薄土覆盖,昼夜温差对作物产生的影响更大,使得其营养含量更丰富。相比传统种植法,浅生种植还能节省采挖的人工成本。”说罢,石绍光从地里轻易挖出一条粗壮笔直的紫淮山,将其拦腰截断,只见横截面处裸露出鲜亮水润的紫色肉质,用手轻轻触摸,还能感觉其充满粘腻胶质的特性。
在2016年,罗洪村大部分种植户的沙糖桔都深陷黄龙病的泥淖中,村民们面临着失业的难题,时任村干部的莫伟康和石绍光心里焦急,如何尽快找到新的种植产业,填补村民岌岌可危的经济收入,成为他们俩心中大事。“这时,德庆县政府和农业部门找到我们,为我们提供了紫淮山的种子和种植技术。我也走访了市场,感觉紫淮山种植前景甚好。”石绍光介绍道,目前占地120亩的紫淮山亩产2000公斤,亩产值达1.6万元。
近年来,合作社紫淮山生长和销售的蓬勃态势,吸引不少村民加入种植行列,共带动100多名农户就业增收,严雪梅便是其中之一。从去年仅种植2亩到今年增种至10多亩,不断增加的种植面积是严雪梅对紫淮山发展前景的信心印证。“德庆紫淮山大、长、粉,是大家餐桌上喜爱的菜肴。卖得好的时候,合作社的紫淮山供不应求,需要我们小农户补仓支援呢。”严阿姨告诉记者,仅仅种植紫淮山,她每年便有2.5万元的收入,再加上今年丰产,收入也会水涨船高。
在记者采访当天,肇庆市农科所高级农技师龙增群也来到了种植现场,看着眼前满屏碧色的淮山藤架,不禁赞叹道,“这里的紫淮山长势甚佳,是丰收的好兆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