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金生
《西江日报》2021年9月7日《向上的力量——肇庆市中安产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彭飞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报道,位于肇庆高新区的中安产城产业园正探索“用产业逻辑,做产业地产”,推进园区产业招商落地工作。产业发展有何内在规律?如何按照产业逻辑促进产业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因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背景下,大量产业资源从大湾区核心城市溢出,为肇庆做强产业园区,提升产业承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
从产城人分离到产城人融合
过去,传统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着产城人分离的问题:一是考虑到用地成本问题,一般园区都选择远离城市的地方。二是产城人缺乏互动。早期产业园区在规划设计时较少考虑到城市的形态和功能,忽视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互补关系,缺乏配套设施,存在人员生活不便、创新力不足等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产城人分离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产城人融合理念的应运而生,为解决产城人分离问题提供了钥匙。产城人融合就是针对过去存在的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相分离等一系列问题,打造一种以现代产业为核心动力,以城市、产业、人口三个维度的基本要素为抓手,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互补联动、有机融合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它既是城市层面的目标,也是产业园区层面的目标,最终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互融发展。
中安产城产业园提出“生产、生活、生态”理念,正好印证了产城人融合的新理念。按照肇庆“4+4”产业集聚要求,基于城市与产业协同发展新视角,中安产城产业园既打造自身的产业链体系,又与高新区城市配套相融合,促进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产业园与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深度融合,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汇聚,使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功能相匹配,与市民生活需求和活动规律相适应,中安产城因此被赋予“肇庆高新区城市会客厅”功能。
从传统工业园到现代产业园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链的打造。产业链是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间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传统工业园区引进企业时关注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较少注重产业链构建,入园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主要利用廉价劳动力、土地、厂房及相关优惠政策,依靠一般零部件加工和组装赚取费用,但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些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园区发展难以为继。“我们绝对不走传统工业园的发展模式,必须建设现代产业园。”肇庆中安产城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彭飞认为,现代产业园与传统工业园有着根本区别,工业园不讲产业链、不讲配套、不讲运营,只要有企业进驻就行,而产业园强调产业链打造,注重运营管理和配套服务。也不同于房地产业,产业园不是一卖了之,将长期运营服务,围绕肇庆四大主导产业,选择适合工业上楼的优质企业入园,推动企业与载体产生新共振,形成产业园与入园企业利益共同体。
据2021年7月21日《西江日报》报道,肇庆中安产城产业园首批10家企业签约入园,企业来自深圳、东莞等地,集中在高端电子信息、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制造等行业为主。包括微型泵行业的深圳市时光电子有限公司,芯片封装测试行业的东莞矽德半导体有限公司,富士康一级供应商、5G通信行业的深圳市华新贝尔科技有限公司,华为一级供应商、测试电源行业的深圳市威尔华电子有限公司,华为供应商、oppo供应商、手机膜切行业的东莞市亿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领域里的深圳市希林泰普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以深圳市时光电子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决定把产业搬到肇庆中安产城产业园。公司董事长刘平介绍,由于泵业涉及产业链较长,包括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橡胶圈新材料等产业,虽然公司入园占地面积只有20亩,但年产值可达10亿元,纳税超50万元/亩。
从平面发展到垂直发展
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产业布局必须走集约发展之路,产业发展需要遵循从平面发展到垂直发展的规律。在发展初期,产业发展以平面化扩张为主,技术进步缓慢,园区建设以扩大规模或复制园区为主;在平面发展达到临界状态时,经济增长会出现暂时性停滞,产业需要向垂直发展阶段演进,此时的园区不能再简单复制。
从深圳40多年发展历程看,其产业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深圳发展模式由原来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土地要素、资本投资驱动渐次转换到依赖技术、信息为主的高级生产要素上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0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跃居全国城市首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86万家,五年增长237%。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的背后,是其产业园区的成功转型升级。2013年出台的《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率先提出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其目的就是促进产业垂直发展,而非平面扩张。新型产业用地(M0)是指为适应传统工业向新技术、工业4.0、协同生产空间、组合生产空间及总部经济等转型升级需要而提出的城市用地分类。即在工业用地(M类)中增加新型产业用地(M0),例如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用地。
从平面发展到垂直发展的产业布局,一方面需要发挥好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生态底线管控、空间公平正义等方面的作用,逐步整合空间资源,促进产业集中布局;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好产业园区自身整合资源作用,把产业垂直整合到每一个园区之中。在垂直发展阶段,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以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为主,增量资本取得利润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通过创新行为创造出新的需求或通过对旧有产品的替代从而实现资本增殖,在这一时期,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与生产创新是经济不断增长的关键。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产业发展也应该有其内在逻辑规律,遵循规律就能生存发展,符合道义就会成长壮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