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师工程”让教师队伍更具活力。图为市四小教师展示毽球魅力。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全省率先探索义务教育教师“城乡联动、双向提升”;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校共引进高校毕业生3422名,共有6887名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级职称评审……近年来,肇庆大力推进“强师工程”,激活了教师队伍管理的“一池春水”,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创新举措激发队伍活力
教师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十三五”期间,肇庆大力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2013年以来,市财政补助资金1838万元,支持1.53万名在职教师通过学历提升取得本科学历、697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师队伍学历进一步提升。在大力补充教师资源上,“十三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校共引进高校毕业生3422名,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
破解教师职称制度实施中的难题,是“强师工程”另一重要内容。2016年以来,我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制度、人才评价机制有机衔接。受惠于改革成果,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明显,形成了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师资配备、人事管理、岗位评聘等内容,曾是不少教师“心中的痛”,也是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的重点。2019年,肇庆通过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推动中小学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激活教师队伍活力。目前,8个县(市、区)均全面完成了“县管校聘”改革。
全省率先探索义务教育教师“城乡联动、双向提升”是我市“强师工程”的又一重大创新。此举突破县域编制壁垒,在解决教师配置不均衡的同时,实现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调剂教师编制。目前,全市均已实施县区(市)结对工作,共有370名教师参加交流。
此外,我市大力推进市、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构建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发展体系。目前全市10所市、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已全部投用。
切合肇庆实际效果明显
“学校的未来在于教师。教师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教育水平的综合体现。”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肇庆市人民教育家、肇庆市第十六小学校长卢少延认为,教师管理是一间学校的灵魂,我市实施“强师工程”,对全市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更切合肇庆教育实际、更有效的手段。
卢少延介绍,市十六小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空间。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新招了80多名教师,名校毕业、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重越来越高。同时,按照市里开展的‘城乡联动、双向提升’计划要求,十六小积极承担责任和担当,将学校教学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从怀集来交流的老师,帮助其融入集体,迅速成长,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高度认可。”
“市十六小要打造‘一校六区’全省集团化教学典范,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将积极配合市‘强师工程’的实施,务求将优质教育送到群众‘家门口’。”卢少延说道。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肇庆市2020年最美教师、高要区第二中学教师辜娟是受惠者之一。2020年,她参加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评审,最终获得评审通过。辜娟说:“职称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激活了教师队伍的活力。不少老师主动要求当班主任,城区老师主动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支教帮扶,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不少。”
“十四五”强师工程升级加码
“十四五”期间,肇庆“强师工程”进一步升级加码。市教育局表示,将健全教育科研和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加快建设37个学科教研基地学校、47个“1+N互联网+教研”联盟学校和10个省级校本研修示范校;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和“青年教师成长支持计划”,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健全教师、校长和教研员分层分类培训课程与教学体系,构建要素完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支持个性化研训、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同时,我市将健全跨区域教研帮扶机制,探索建立市级教师发展中心联系乡镇、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联系乡村学校和教学点的教研工作机制;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完善“城乡联动,双向提升”的帮扶制度,促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完善支持学区、办学集团教师交流制度,扩大优质教师资源覆盖面,实现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推广和创造。
此外,我市将探索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与学校教师轮岗机制,畅通教师专业发展的通道,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师表彰制度体系,深入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示范课、优质课大赛,定期举办互联网+星湖教育论坛,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展示平台。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