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二十一载文明追求步履未停 肇庆:文明创建凝聚合力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今年,我市以2020年全国排名第六、三年总排名全国第十一的成绩,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年来,肇庆接连摘下“四大创建”金字招牌,把450万肇庆人民多年的夙愿变为现实,城市美誉度、宜居度和发展自信心得到大大提升。

文明之风让肇庆越来越美丽。

文明之风让肇庆越来越美丽。

恰如一代代的薪火相传,追逐文明的脚步永无停歇。

早在1999年,肇庆就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11年,肇庆正式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提名资格。

今年,我市以2020年全国排名第六、三年总排名全国第十一的成绩,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年来,肇庆接连摘下“四大创建”金字招牌,把450万肇庆人民多年的夙愿变为现实,城市美誉度、宜居度和发展自信心得到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德庆县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四会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怀集县进入广东省文明城市候选名单,广宁县、封开县进入广东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候选名单。肇庆推动文明创建全覆盖的步伐蹄疾步稳。

徐徐望去,文明之花的“种子”已经植根于肇庆这片厚实的文化沃土,在各种长效机制的“浇灌”中开花结果。

城市变美了,乡村变靓了,城乡居住环境日新月异。

城市变美了,乡村变靓了,城乡居住环境日新月异。

精准发力 城市品质提档升级

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肇庆提出“一年一主题”“三步走”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八大整治提升行动”“十大提升计划”“十大攻坚行动”,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文明程度。

其中,2018年为“夯实基础年”,实施“八大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整治、广告招牌整治、街头小景建设工程、城市亮化工程、城市主要出入口整治美化、主干道完成严管与美化、车辆停放整治以及市场标准化建设。

2019年为“巩固提升年”,实施“十大提升计划”,在2018年工作的基础上,对基础设施建设、市民文明行为等进行巩固提升,完成社区标准化建设、乡村净化计划、街头小景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计划、农贸(集贸)市场升级提升、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试点、交通秩序整治提升、废弃建筑物拆除和“三乱”整治。

2020年为“攻坚冲刺年”,实施“十大攻坚行动”,在工作水平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对薄弱环节进行查漏补缺,推进公益广告“减量、提质、达标”,力促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洁净、美观、有序”,加快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实用”,实现社区网格管理“共建、共管、共治”,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清晰、便捷、舒心”,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普及、简便、长效”,确保城市交通秩序“规范、顺畅、安全”,保持乡镇(村)人居环境“清洁、整齐、美化”,倡导市民文明行为“守法、诚信、有礼”,推广志愿服务品牌“常态、特色、专业”。

在年年接力的付出下,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逐一被解决,城市变得干净整洁,环境变得便利宜居,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3年来,肇庆共完成303个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打造“15分钟生活圈”20个;推进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共打造15个示范点;新建、改造雨污管网190公里;建成绿道累计907.31公里;城区主次干道、支路、商业大街、背街小巷、老旧小区装灯率达到100%;打通城区“断头路”46条,新增停车位14700个;72个城市社区全部设置垃圾分类设施……

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一处处看得见的变化,擦亮了城市文明底色,凝聚起全民创建的必胜信心。

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

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

内外兼修 文明有礼成市民追求

居者心悦、来者心仪。如今,肇庆文明新风处处吹,一座最有礼的城市正款款而来。

今年以来,多场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掀起高潮。以8月为例,8月15日,一场以“旅游讲文明,快乐永随行”为主题的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活动在七星岩景区举行,“多彩肇庆”文明旅游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引导着游客有序游览;8月21日,2020年肇庆市培育勤劳节俭之风·光盘行动周活动上,20家餐饮企业承诺、宣誓、签名加入“光盘行动”,倡导文明用餐;8月27日上午,由市公安局、市文广旅体局、市教育局等单位人员组成的肇庆绿网使者志愿服务队,深入端州区多个网吧,开展文明上网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市上下的这场“文明行动”中,肇庆处处见礼、人人有礼,文明风尚逐渐浸透在灵魂里、体现在细微处。

此外,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故事巡演在多个县(市、区)上演。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引领着社会风尚,让“崇德向善”在肇庆蔚然成风。66万名志愿者分布在全市各个角落,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累计志愿服务时数已近5000万小时,位居全省前列。

肇庆还健全志愿服务记录和激励保障机制,星级志愿者可享受7个方面的优惠优待;市财政每年投入200万元工作经费保障志愿服务正常运作;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站点134个,搭建“社工+志愿者”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平台。

为着力建立文明行为促进长效机制,2020年1月1日,《肇庆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我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获批施行的第六部法规,正式实施。7月15日,肇庆市市民文明行为促进行动动员大会召开,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并出台《肇庆市市民文明行为促进行动方案》,对开展市民文明行为促进行动进行再部署。

这一年来,肇庆通过大力开展《条例》宣传教育,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和规范约束养成,坚持文明劝导和执法并举,培育市民文明意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线上,肇庆充分运用“两台一报”、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宣传栏,拓展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渠道,用动漫、故事等多种形式让《条例》落细落实。线下,各单位部门及社会组织团体,结合文明城市建设工作,聚焦公共场所文明、交通出行文明等10个方面内容,部署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学雷锋志愿服务、诚信建设、文明餐桌、移风易俗等活动,推动市民文明行为养成。各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各项创建活动也不断创新,处处传递“正能量”,为“文明城市”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此外,肇庆还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7个,市县镇村100%完成省级创建,2018年以来,全市法治宣传普及率超90%;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在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的城市信用状况监测中,肇庆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十三位。

老旧小区“洁净、美观、有序”。

老旧小区“洁净、美观、有序”。

深度融合 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在这段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征程中,全市人民无论行业、不分岗位,用辛勤和汗水浇灌文明之花。

自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肇庆始终遵循不为创建而创建的理念,坚持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深度融合,扎实对照文明创建标尺,时刻丈量文明细节,让创建成果持续惠民利民,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文明气质。

近年来,肇庆大力实行“把日常工作与创建工作深度融合”,把文明创建和经济社会发展、部门本职工作、落实上级部署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化。

全市各责任单位分别制定本部门深度融合实施方案,做到“六有六结合”,即有机构、有人员、有目标、有任务、有要求、有责任,结合上级要求、结合工作要点、结合主题活动、结合督导指导、结合宣传报道、结合资料归档,将工作做在前。

每年年初,肇庆市创文办还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操作手册》做好任务分解,将188项测评指标按相应职责分解到各区和市直各责任单位,要求各区、各责任单位分别做好本区、本部门任务工作计划,工作任务按月度分解,落实到具体科室、具体责任人,确保“到岗,到人,到点”。

一手抓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和突出问题整改,一手抓长效机制健全和市民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在推进文明创建进程中,肇庆积极推动创建工作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把创建工作作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推进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治理共同体、基层细胞社会治理共同体试点建设,推进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共同体、集贸市场治理共同体等建设,加快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今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肇庆全力推动文明创建与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万名党员进社区等好经验好做法,将文明创建力量转变为防疫力量,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双统筹”全过程各方面,努力夺取“双胜利”。

肇庆还将文明创建作为强大动能,同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10月以来,肇庆还相继成功摘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加上年初星湖旅游景区成功创5A,全市“四大创建”硕果累累。

21年努力,一朝梦圆。如今,肇庆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站在新的起点上,肇庆将倍加珍惜荣誉、感恩奋进、永葆定力,重点突出“4个不能乱”、强化“11个力度不减”,着力把文明创建打造成为肇庆的一张亮丽名片,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努力在广东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文明风吹劲,城乡气象新。放眼肇庆,处处涌动着一派生机勃发的新气象,文明创建的脚步唤醒了城市文明,凝聚了发展力量,为这座城市注入越来越多的文明和温暖。

“星湖同舟”星湖社区邻里中心办事大厅宽敞明亮。

“星湖同舟”星湖社区邻里中心办事大厅宽敞明亮。

文/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 图/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