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稻强米弱”格局持续,市场竞争加剧,米厂各寻出路 高要“活道大米”期待破局新生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高要区活道镇因种植的水稻品质佳,被誉为“稻米之乡”,“活道大米”一直是该镇一张闪亮名片。在“稻强米弱”格局持续,本地水稻产量不足的情况下,“活道大米”这一特色品牌该如何走出困境?当地大米加工业又该如何破局?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高要区活道镇因种植的水稻品质佳,被誉为“稻米之乡”,“活道大米”一直是该镇一张闪亮名片。在“稻强米弱”格局持续,本地水稻产量不足的情况下,“活道大米”这一特色品牌该如何走出困境?当地大米加工业又该如何破局?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稻强米弱”日子艰难

据了解,活道镇有耕地面积3万多亩,目前有1万多亩种植水稻。注册的大米加工厂有13家,仍正常营业的有11家。其中,活道姚村家欢米厂是规模最大的一家,销售额、市场知名度比较高。位于府前路的洪兴米业,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

家欢米厂负责人卢水荣在大米加工业摸爬滚打近30年。经过多年经营,米厂有新家欢、双龙、雪花粘等品牌大米。“今年稻谷升价幅度是30年来最厉害的。一两个月内,一般的谷价由每100斤150元升到180元,雪花粘品种还高几元,优质丝苗米类要210多元。但米价就很难升。”他认为,按生产成本等核算,这样的谷价是正常的,只是“一下升上来,势头过猛,米厂和市场都需有个接受过程”。

洪兴米业负责人梁日庆也认为,谷价强势,米价只能小幅度升。“我们现在每天出货量是20至30吨,是平本甚至是有点亏本的生产销售。”

“活道大米”经多年发展,已深入肇庆、云浮、佛山等地的百姓心中,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外地品牌大米进入市场,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与家欢米厂侧重城区销售不同,洪兴米业一直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生产的活道雪花粘、财神米及活丰等品牌大米主攻肇庆及周边城市的乡镇、农村市场。梁日庆笑着说:“不参与白热化的竞争。”即便如此,他也时刻感受到竞争压力。

如此市场环境之下,活道镇已有两家米厂停业。

米厂各自探寻出路

压力之下,活道的米厂纷纷探寻出路,有些加快涨价步伐,也有米厂拍摄视频在抖音等平台宣传销售。

家欢米厂选择了“往外走”。除保持原销售市场之外,该厂和广州一家经销公司合作,拓展广州、深圳市场,将在广州大学城开设门店销售真空包装的活道品牌大米。卢水荣认为:“粮食生产的利润空间本来就低,现在必须要往外走,走高端发展之路。”

洪兴米业则选择了“练内功”。梁日庆的父亲梁进洪从事大米加工也近30年,认为“活道大米”要做大做强,在于掌握质量。“外地购买的稻谷容易出现镉超标,这对米厂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制约。但活道自产稻谷不存在这个问题。”他曾和政府部门沟通,认为应该鼓励连片种植、本地人种植,自产自销,将质量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长远的发展之计。

抓好质量、农场化发展,是父子二人的共识。目前两人已在活道镇横岗村承包了几百亩耕地,走“公司+农户”道路,从提高本地稻谷产量的根源上抓好大米质量。在其米业招牌上,“好水好田养好稻”“稻虾鱼循环生态耕作”“全程可追溯生产基地”等宣传标识展示着他们的发展之路。年轻、踏实的梁日庆近两年也多处走访取经,“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不仅要手中有粮,还要有好粮。”

期盼政府牵头抱团发展

活道大米加工厂抱团发展,是当地米业人的热切期盼。卢水荣和梁进洪均认为,活道大米在上世纪80年代已扬名,至今未能实现整体品牌发展,主因之一就是米厂各自发展,自有品牌多却没能够擦亮“活道大米”名片的拳头产品。

活道镇虽早已成立米业协会,却未发挥协调联动作用。要抱团发展,他们认为首先需要政府牵头引导和组织。“可以活道镇的名义注册新品牌联合发展,但这些仅靠企业是难以成功的。”

目前政府部门的助推工作,主要是组织参与各类展销会。活道镇镇委委员巢志铭介绍:“‘活道大米’是肇庆及周边地区比较知名的品牌,一些比较重要、大型的展销会都会组织企业参展,我们也希望这个品牌能够做大做强。”

今年,“活道大米”被列入扶贫消费产品,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当地已落实“一村一品”资金100万元,扶持家欢米厂发展。巢志铭介绍:“家欢米厂、洪兴米业是我们发展的重点对象,希望通过培育本土规模化大米加工企业,带动‘活道大米’整体发展。”

高要区农业农村局有意整合全区稻谷生产、大米加工资源,用已在高要普遍种植的象牙丝苗米,打造“高要香稻米”品牌,发展高要香米产业。前期工作已由家欢米厂推进,这将是其在广州、深圳市场的主打产品。米厂负责人希望这个新品牌能够以“活道大米”为主导,打响招牌,实现整体发展。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实习生 赖泳铭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